贵轩丨丁宝桢的为官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10月26日,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首播。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毕节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八部重点剧本扶持项目中唯一的一部历史题材剧目,该剧以0.7219%的实时收视率位居全国黄金档第一位,一代名臣丁宝桢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众多观众透过这部剧,不仅第一次知道宫保鸡丁原来是他的“菜”,更发现兴水利、整吏治、办洋务、恤民困的丁宝桢,在那个腐朽不堪、乱象迭起的晚清官场,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
作为晚清名臣的丁宝桢,在辞世130多年后,缘何还能散发出如此强烈的人格魅力?观剧鉴史,丁宝桢的为官之道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当代价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
为官一任,实干为要。官员的口碑是干出来的,丁宝桢“干”得如何呢?剧中,面对英国商人约瑟夫的张扬跋扈、恶意挑衅,面对大清水师的软弱涣散、斗志全无,丁宝桢没有选择逃避退让、息事宁人,而是沉着应对、斗智斗勇,敢啃硬骨头、敢于担风险,不仅成功让洋人铁舰退却、图谋破产,而且迅速拉开了整顿水师、谋划开办机器局的帷幕。“莫忘愚公,尚能移山”。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剧中丁宝桢一句“再难的事也要有人去做”掷地有声,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官员的胆识与魄力、实干与担当。
电视剧《丁宝桢》剧照。
在真实的历史中,丁宝桢两次治水的功绩让人过目难忘。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田庐漂没,资粮无存”,但清廷上下关于治水之议莫衷一是。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本已因病请假,来势汹汹的汛情让他忧心忡忡,不顾天寒地冻,在正月初二就销假赶往郓城、亲赴工地指挥抢险,直至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龙”。这样的险情,丁宝桢在两年之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经历了一次。当年黄河再度遭遇大决口,同样是丁宝桢挺身而出,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就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有效保障了黄河该段的百年安澜。
早先并不擅长治水的丁宝桢,硬是凭着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晚清公认的治水能吏。在丁宝桢的为官生涯中,他诛杀奸佞、创办书院、修复都江堰、改革盐政、整饬吏治、兴办洋务,在仕途的多个阶段都取得了青史留名的实绩,朝廷嘉奖其“勇于任事,督率有力”“艰巨独任,功成迅速”。
从丁宝桢身上我们看到,实干担当,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今天党员干部,应当聚焦“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的目标,在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上下功夫,既要锤炼担当的宽肩膀,也要磨砺负重的铁肩膀,既要做到政治过硬,也要追求本领高强,以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勇气、素质和能力,成为“勇于任事”的实干派。
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丁宝桢的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四朝,这正是清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多事之秋。对于民生疾苦,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剧中,丁宝桢说:“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历史上,这句话出自丁宝桢写给长子丁体常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丁宝桢还说:“凡有害于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可以说,正是因为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才奠定了丁宝桢坚守了一辈子的“爱民养民”民生观。
电视剧《丁宝桢》剧照。
“凡有害于民者,必尽力除之”。丁宝桢是怎么做的呢?剧中,我们看到,除恶务尽,丁宝桢眼里揉不得沙子。哪怕是面对号称“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却一路借机收受贿赂、强抢民女的太监安德海,明知对方恃宠而骄、背后有慈禧太后撑腰,丁宝桢也能做到油盐不进、寸步不退,只因“东省百姓受不得欺辱”。丁宝桢的选择,与诸多同僚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了晚清官场上稀缺的“异类”。
但是,面对老百姓,丁宝桢的心,却变得那么“柔软”。他多次强调“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作德于民”“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遇有人难,如己之难;遇有人急,如己之急”。这些话,丁宝桢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为民“实心谋之”的一生。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决口时,丁宝桢与时任河道总督乔松年在治水上产生分歧。乔松年认为汛期将至,此时动工“殊无把握”,想延迟工期。丁宝桢坚定地认为,水患一日不除,百姓一日难安。他顶着压力,不顾残病之躯,与役夫同甘共苦,每天从黎明到二更天,他都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工地上。当地百姓备受鼓舞,争先恐后抢救缺口,短短一个多月,决口处就成功合龙。在四川总督任上,丁宝桢将盐政从“官督商销”改为“官运商销”,减少了流通环节,打击了官商勾结,让老百姓都能吃上盐,当地百姓无不感念,将川盐入黔通道称为“宝桢盐道”。
从政33年,丁宝桢以国计民生为己任,“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何谓“国之宝桢”?从丁宝桢身上,我们体会到,勤政爱民、亲民安民,不是句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始终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奋斗,将“实心谋之”落到实处。
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贪腐误国,在历朝历代都是让人头疼的大问题。电视剧《丁宝桢》的第一幕,展现的就是丁宝桢惩贪治腐的铁腕行动。剧中,我们看到,山东一年的财税收入才300万两白银,而丁宝桢举荐的历城县令刘玉柏,查抄的赃银就多达30万两。面对“巨贪”刘玉柏,丁宝桢没有因为他是老部下就护短,而是刀刃向内、当机立断,在整饬吏治上雷霆出击,坚定地走在了反腐的大道上。
电视剧《丁宝桢》剧照。
丁宝桢不仅治吏从严,而且治家从严、律己从严。长子丁体常在任广东布政使期间,丁宝桢曾告诫儿子:“不可妄取民间一钱”“不可一毫苟且”“不乱贪一钱”,把自己身体力行做好官、行好事的底线准则交代给了儿子。
具体到自身,丁宝桢又是怎么践行这些准则的呢?抢修黄河贾庄口工程,原计划用银98万两,作为精打细算的治河能手,丁宝桢亲自督率、厉行节俭,仅用了54万两就竣工,节资几近一半。经此一事,他才知道,历来河工虚报贪污的恶习到底有多严重,深恶之恨之。丁宝桢从自己的为官生涯中感受到“必欲得实,惟有官勤于下乡稽查一法。”他还总结出了“下乡务须少带人”“遇有绅耆,则问以利弊;遇农夫,则告以力作”“认真经理,使实惠及民”等工作经验,这可以说是丁宝桢在自己的时代体悟到的“一线工作法”。
1875年,丁宝桢督监修筑黄河障东堤结束后,拉出了“菏泽贾庄大工合龙收支各款清单”,尾数精确到“六钱九分八厘”,余款精确到“四十五两三钱二厘”,把治理水害、兴修水利的每笔工程账目都算得明明白白。在四川推行“官运商销”后,四川盐政收入从亏损白银50万两变为每年盈余150万两,丁宝桢分毫不贪。什么叫清清白白做官?这就叫清清白白做官——既清且白。
面对丁宝桢的“清官范”,我们能学到什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着丁宝桢学会“算账”“对账”“销账”,做到“头脑清醒”。真正像丁宝桢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向国家、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笔客观真实的明白账。
四
作为刚直不阿的清代廉吏,丁宝桢16年间写了12封家书给儿子,将自己为官理政、报国亲民、修身养廉之道传于后人。今天我们从这些传世家书中,更很容易感受到什么是清风亮节,体会到时人为何盛赞丁宝桢“清绝一世”。
电视剧《丁宝桢》剧照。
谈做官:“持心须公正,操守须廉洁,作事要勤速,问案更细心”“作官讲操守,必须穷而益坚”“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
谈爱民:“事事悉存忠厚之心,不敢侮人,不敢慢人。遇有善事,量力乐做。”
谈清廉:“作官讲操守,必须穷而益坚,分毫不为外物所摇夺”“自要自己事事清白,处处公正”。
谈修养:“不生一毫满假心,不生一毫夸大心,不生一毫嫉妒心,不生一毫怨尤心”。
谈节俭:“养俭约之心,损无益之费”“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
最触动人心的,恰恰就是这“清淡之养人”。
剧中,历城县令刘玉柏自述其俸禄为40两、养廉银800两,这已经是高收入了,丁宝桢的俸银当然更多,却多数被丁宝桢自己“以私充公”或济困助教了,导致丁家晚年竟要靠举债度日。丁宝桢的侄女婿陈夔龙当过其幕僚,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记录了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的窘迫:
“公日在窘乡,曾备衣篋一,用印文封固。每值缺乏,命材官赍入质库,质银二百金济急。俟廉银收到,即行取赎。曾见厨役向公索账,出言不逊。公忿甚,欲驱遣之,而又无钱清还旧欠。”
堂堂朝廷重臣、封疆大吏,竟要靠典当度日,甚至因欠薪被厨子恶语相向,这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却实实在在发生在了当年的四川总督丁宝桢身上。《清史稿·丁宝桢传》写道:“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丁宝桢辞世之时,家中只剩满柜书籍、一些笔砚和旧衣烂裳,连买棺木的钱都没有,最后是靠藩台拨银、僚属和绅民含泪集资,始得成丧。棺木出城时,上万百姓泪如雨下,扶老携幼送行,声动全城。
何谓“清淡养人”?何为“两袖清风”?丁宝桢以上下求索的一生作出了回答。丁氏家族后人丁体常、丁道衡等将其家规、家教、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其精神对今时今日的我们,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丁宝桢在自己的时代,对“为官之道”作出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自己的实践。他是在四川总督任上离世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作为近代贵州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丁宝桢实至名归。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斯人已逝,但是,当我们在剧中看到丁宝桢亲手炒菜的那一刻,那些久远的历史记忆再次纷至沓来。这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宫保鸡丁不是丁宝桢一个人的“菜”,它一直都是老百姓的“菜”。是老百姓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这位一代廉吏,世世代代,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出诸多的人生况味。
值得注意的是,片尾曲提出了一个堪称“灵魂之问”的问题:“你算哪道菜?”
今天党员干部,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道让老百姓念念不忘的“菜”?这是每名党员干部都会面对的问题,是一生的功课,也是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完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