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当前,跨界融合的“非遗+”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表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非遗+文创”,将非遗元素作为产品的创意来源。梁平竹帘蓝牙音箱、苏州缂丝手提包、哈密刺绣耳机、广西壮锦围巾、曲阳定瓷玩偶、潮阳剪纸系列运动鞋……这些畅销的文创产品都是在非遗传承人和产品设计师的跨界合作下产生的。非遗技艺点亮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现代设计赋予非遗技艺以时尚气质,二者的有机融合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二,“非遗+文旅”,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剪纸、泥塑、皮影、西秦刺绣、秦腔脸谱等非遗工艺品、衍生品来吸引四方游客,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当下,依托非遗技艺体验的景区街区越来越多,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三,“非遗+文娱”,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以非遗技艺为表现对象。讲述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海派百工》等。这些原本小众的题材通过影像记录,细致展现工艺制作过程,传递精湛技艺背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大众关注。
如今,“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实践表明,非遗不应只是静态的文化符号,更应是活态的文化“有机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坚持活态传承,非遗将在现实生活中结出累累硕果。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