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镜水飞虹
石桥,在中国自古有之,山间小道,绕村河流,城镇街面……都有石桥的踪影。人们走在古桥上,目之所及,为平坦道路,于是很少深入思考,脚下的石桥为何而建,建桥人从何而来。
一
贵州东部的福泉市,明清时期称平越。这座城里的居民,对石桥的感知,并无二致。他们从平越驿站出发,穿过平越城,行三四里,来到一座石桥,再行20里,来到杨老驿站,沿着京滇古道再往前走20里,就是黄丝驿站。明清时期,这座小城,竟有三个驿站,真不一般。
自古以来,连接平越驿站与杨老驿站古道上,有一条湍急的麻哈江。
洪武十四年(1381年),战马嘶吼,残阳如血。一支明军过黄丝驿站,来到杨老驿,在凤山下驻扎。前方军士来报:杨老驿与平越驿间,有一江水阻隔,曰麻哈江。江水可渡小舟,苦于江水湍急,极其难渡。若取道向北,则多行30里。为抢时间,明军决定强渡麻哈,他们向老百姓借来小船,整装渡江。小船行至江中,暗波涌动,小船倾覆,军士纷纷坠江,竟损折百来人。无奈之下,明军绕行30里,进驻平越驿。
西南平定后的205年,即万历十四年(1586年),云南兵备道葛镜来到平越,致力于为民造福。一个天清气朗的白日,一队接亲队伍乘小船,想要渡过麻哈江。悲剧再次重演,江水吞噬小船,新娘坠江而亡。
于是,一个悲悯的想法在葛镜心中萌生,要在麻哈江上修建一座石桥,让百姓免去渡江之苦。这一修,葛镜就花了30年,耗费心力,桥成人(葛镜)亡。
后人称此桥为“葛镜桥”。
二
2012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走进福泉,拍摄了《桥城纪事》,节目中特别报道了一座叫“葛镜桥”的石拱桥。镜头下的古石桥,静静地倒映在麻哈江上,青藤倒悬的桥身、三孔大小不一的桥洞,记述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节目播出后,观众对福泉民间建造桥梁、积德行善的风气极为赞赏。
福泉人看了节目,指着影像中的葛镜桥说:“这,不就是豆腐桥么?”在福泉人的印象里,这座石拱桥是张三丰所修,怎么变成葛镜修的呢?
张三丰助世人用豆腐修桥的事,不仅在民间流传,还记入清朝的《平越直隶州志》,书中的评说如下:话虽荒诞,亦是其愿力宏大,有志竟成,天亦相助。明朝云贵总督张鹤鸣撰文说:平越之南五里地名麻哈江,其水瀎潏浖浖,深不可测,两岸皆狭,涌涛叠障……渡舟往往覆没。福泉花灯也有类似的唱词:麻哈江上山嵯峨,一线劈天插碧波。春水蛟涎毒雾满,秋风鱼腹覆舟多。
传说张三丰虽羽化成仙多年,仍不忘回平越幻身显灵。看到修桥人屡修屡败,于是巡视麻哈江,看到江中有一块凸起的礁石,状如中流砥柱,当场手指南岸,念声“砥柱”,就把这两个写在了石壁上。后来,人们来到葛镜桥,可以看到葛镜桥南端没有桥墩,桥身直接从绝壁上筑起,而对面石壁上一处大如斗的褐红水印,酷似“砥柱”二字。
地点选好后,张三丰又托梦给官员百姓,磨好豆腐,准备修桥。一个鸡不鸣、狗不叫的黑夜,张三丰施展法术,豆腐全都变成了规则的石块,乖乖地堆成了桥身。当太阳初升之时,江边霞光映谷,大桥建成,百姓欢呼。
三
福泉人相信这座石桥是“仙力”所为,对这个美丽的传说坚信不移。几百年来,石桥“养在深闺人未识”,未为外人道。直到茅以升的到来,才揭开了石桥新的历史身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交大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决定转移,师生徒步2000余里,于1939年2月胜利到达平越县城。为了教学需要,师生经常到户外寻找石桥,进行教学研究。时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来到葛镜桥下,发现在大山之中,居然有这样一座石桥。后人回忆,茅以升看到葛镜桥后,赞叹道:“竟有人建造出如此宏大的石拱桥,确实是一大奇迹。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
当地百姓口中传说的“豆腐桥”,在桥梁专家眼里,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平越期间,茅以升多次带领学生对桥进行测量和研究,40年后,在其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第87页上,我们看到了当年葛镜桥的全貌。后来,罗英编撰的《中国石桥》、民国大学选用的《中国石拱桥》等书中,将葛镜桥评价为“西南桥梁之冠”,列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
《中国古桥技术史》中记录如下:
1940年至1942年,唐山工程学院毕业班曾对葛镜桥进行测绘和计算……可通10吨载重汽车……福泉葛镜桥,桥跨麻哈江共三孔,净跨为19.62+12.30+6.26米,变截面尖拱。
中国桥梁专家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葛镜桥独特的一整套技术运用,有的还尚待破解。其采用的小券石、变截面、石壁基础、无铰联等方法,也是大型传统石拱桥罕见使用的技术。
四
实际上,葛镜桥从未通过汽车。桥上经过的,是旧时的平民百姓、宦途官员、羁旅墨客、戍边军人……那些通往远方的古驿道,由石梯铺成,车轮是过不得的。
《中国古桥技术史》记载:16世纪贵州平越葛镜,历时30年建成了葛镜桥,悉罄家资,建成此桥。
《葛氏家谱》还记载了葛镜修桥的过程:于浪波河修上倒桥,为水圮;又修下倒桥,亦水圮。见城东五里地名鸭爪坝,修桥成功,方三载崩颓;又于三江口下修马腰桥,五载方成,未几仍复崩。公好善之心终不倦也,自言愿罄家资成桥,以渡人往来之便,欲再择地修建……
葛镜修桥并不顺利,连续失败,竟然达到4次。但是,葛镜的精神却是大家所公认的,“一念之善,三番两复,人情已厌,镜之不厌不倦”。
葛镜没有被接连的失败所击倒,而是更加坚定了修桥的决心。他在认真总结失败经验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了修桥地址。或许是其执着为善的精神打动了上天,意外之中,他选择了现在的绝壁之处建桥。这一次,葛镜作出彻底的一搏,他写下了《自誓诗》:
亘石昨庆桥成兮,江流湍急桥复圮。
持一片心盟白水,桥不成兮镜不死。
大约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葛镜55岁。他招募工匠,准备资金,开始了悲壮的人生旅程。
是什么信念支撑葛镜,屡遭失败后,经济上仍以一己之力完成修桥任务,至今是一个谜。葛镜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善举”。从打通驿道,维护西南稳定,实现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这是舍己为国的博大胸怀;从为民渡江,不再遭受“覆舟”之难,为百姓谋幸福,这是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
家谱记载,修桥的经费不足,他不向官府求助,也不找他人筹集,不惜把家中值钱之物、乡间土地变卖,长子葛邦臣世袭祖职的俸禄,都拿来修桥用。家里生活出现了困难,他把次子葛邦维送到毕节友人家代养。
15年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大桥修成,是为“太平桥”,以求这次桥成太平无事。第二年,耗尽心血的葛镜去世,实现了“桥不成兮镜不死”的铮铮誓言。这一年,葛镜70岁。
感其忠心,万历皇帝御赐其“义垂千古”匾额。太平桥也因此改名为“葛镜桥”。葛镜桥的建成,对于打通优化京滇古道,加快平越(福泉)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五
400年来,古驿道一直通向远方,旅人都从这古桥上走过,在夕阳余晖下留下斑驳的画面。踏着桥上的石板,触摸桥边的护栏,举子赶考、商旅远行、刀光剑影的情景,恍若就在眼前。
2006年5月25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葛镜桥名列其中,成为当时贵州唯一进入“国保”的石拱桥。
随后,当地政府以葛镜桥为中心,打造洒金谷景区,在急流处筑起了水利工程,翻滚的江水变得水平如镜。葛镜桥如一道彩虹,横跨在江面上,成为景区的核心景观。
而葛镜的精神,与如虹般的桥,横跨在福泉人心中。
作者介绍:
徐本文,汉族,贵州福泉人,1982年出生。有作品发表于《山花》《延河》《雪莲》《青少年文学》《贵州作家》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