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惠水县:“三带”引航拓宽振兴“致富路”
近年来,惠水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用好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三带”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6667.217万元,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116个,同比上涨54.48%。
组织带动明方向 突出党建引领聚合力
理清发展思路。县级规划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镇(街道)党(工)委挂村领导包保责任,指导村级聚焦三年发展目标制定“一村一策”。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村级每年1月底前谋划1个以上发展项目,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作为顾问部门,实地开展调研摸底,逐村过堂研判,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优化调度机制。明确镇(街道)至少由1名副科级领导负责抓集体经济工作、1名干部作为村级集体经济信息联络员,建立村集体经济专项调度台账,坚持按季调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第一时间掌握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强化跟踪问效。
强化发展保障。坚持“强村带弱村”联村发展模式,促成村村结成帮扶对子41对,推进解决发展问题27个,落实产业项目23个。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红机制,明晰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可按规定开展分红,加强政策支持。今年来,73个村实现分红,涉及资金313万余元,持续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书记带领促发展 突出协调联动增效力
着力抓能人强力量。村党组织书记牵头全覆盖摸排本村劳动力,建立“后备力量、乡村能人”两本台账,引导后备力量和乡村能人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从优秀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群体中培养后备力量162人;围绕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等5种类型,培育乡村能人5000余名。
着力抓项目引资源。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头雁效应”,聚焦主责主业,向挂帮部门、挂村领导等争取资金、项目支持,做好各类资源要素对接。推动街上村大米加工厂、涟江村稻蛙共生养殖基地、摆金村“小改大”蔬菜种植基地、赤土村劳务公司等一批项目落地,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着力抓治理树新风。坚持抓基层治理促集体经济发展,采取村民积分管理、组织群众投资投工投劳等形式,发动群众5000余人踊跃参与共建共治;通过“集体经济投入、挂帮部门支持、党员群众自筹”方式筹集治理资金约300万元,持续推进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提升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员带头重示范 突出先行先试激活力
注重培育一批发展带头人。深入推进“乡村四进计划”和“乡村能人培育”行动,着力在优秀年轻致富带头人、农业创业者中发展党员,全面鼓励在村年轻党员带头发展产业,进一步扩大党员创业带富辐射作用。目前,在优秀年轻农牧渔民中发展党员113名;通过结对帮带、农技下乡、巡回指导、领办示范田等方式,“点单式”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受益3800余人次。
注重用好一批“流动”带头人。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带头人制度,聘任257名在外务工的优秀党员担任流动党员带头人,负责在外流动党员的沟通联系、宣传答疑等工作,组织开展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座谈107次,加强带头人项目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动员在外党员返乡创业就业。
注重选树一批优秀带头人。开展“共产党员家庭户”挂牌亮身份活动,为3855户党员挂上荣誉牌,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推进“三亮一创”活动,鼓励党员积极践诺践行,推动696名党员在村发展产业,帮带27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