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原产地丨端午制曲 酒香天成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这是酱酒人千百年来恪守的酿造工艺,今天是端午,我们一起去感受从古至今的“制曲”奥秘。
“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端午节来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酱酒的重要节日,“端午制曲”工序被认为是酱酒酿造的关键环节。通过制曲拉开酱酒独特的“生长养藏”酿储大幕。
从古至今制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散曲到块曲的发展过程。饼曲的最早记载是春秋时期,到了我国汉代,曲的制造和应用已有定证的经验。演变至今的大曲是用小麦豌豆为主原料按老法制成曲块,经然素殖血成。小曲也称白药、酒饼等,是用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添加中草药接种曲种培养而成,特点是用曲量少,出酒率较高、颗粒发酵等。采用麸皮为制曲原料经培养曲霉而成为“麸曲”,因为生产周期短故又称“快曲”。红曲是我国黄酒酿造重要曲种之一,它是由大米为原料培养而成的曲子。随着大曲酒和黄酒工业的发展,从大曲逐步演变为黄酒生产专用的糖化发酵剂“麦曲”。
酱酒的踩曲成形是由酿酒工艺中可谓“美”的一环,曲坯踩制时要踩得平、踩光、踩紧、踩匀,四周要紧且齐,每块曲踩的次数不等,有的高达百足,便有百足成曲的说法。
《书经》中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是人们最早遇见的天然曲蘖,而今曲的创造和它在酿酒中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个大贡献,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对微生物学和发酵技术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