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这十年|当国宝遇见数字化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10-19 13:5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微纪录片《这十年》,聚焦民生、教育、医疗、大国工程、乡村振兴等众多领域,由“十年见证者”进行故事自述,重点记录当事人当下生活及感悟,讲述各行各业人物的奋斗故事,用微观的视角宏观展现这十年中国发展巨变和成就,反映十年发展带给个体的命运巨变,凸显“人民美好生活”,表达无处不在的“感动瞬间”。接下来请收听第六集《当国宝遇见数字化》。

2.png
2.png

 从敦煌开始的探索

说起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的探索,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讲起。1997年7月,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首次访问敦煌莫高窟,与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共同启动了敦煌壁画数字化采集与修复的研究工作,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团队,高保真采集敦煌壁画。一次偶然的数据采集工作中,壁画上精美的菩萨像深深地吸引了刁常宇,如何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瑰宝,将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后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流传到千年后的今天,刁常宇希望能和时间赛跑,将更多的文物信息保留在“文物方舟”上。成立10年来,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文物复制和展示,让不可移动的文物“走近”大众。其中,云冈石窟第12窟是团队与云冈研究院合作制作的世界上首个可移动的3D打印石窟。

云冈石窟第12窟俗称“音乐窟”,洞窟前室北壁上方的天宫伎乐飞天手持各种民族乐器,生动反映了北魏宫廷乐队演出时的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这次复制历时3年多完成,不仅是世界上首例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原比例复制工作,也是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其三维重建误差小于2毫米,触及领域‘天花板’,并且采用110块积木式组装,拉运自如可行遍天下,迈出云冈石窟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数字化归档能为未来探索提供可靠资源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区市完成140余项文物数字化考古级别建档工作,为相关文物建立个性化档案。尽管文物数字化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完成了对全部重要文物的数字化记录。现存文物正陷入人为破坏、自然破坏等威胁中,考古发掘过程潜在的文化遗址信息丢失问题也常常发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考古发掘过程可以不受这种影响。只要我们保留好文物的高清三维模型,那么500年后的人们还可以看到现在中国文物的样子。说到正在构建的文物虚拟修复的网络共享协同操作平台,刁常宇表示他愿意把这个方向当作一生的追求,在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做好一个小小的摆渡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文化、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活起来。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