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粽香情 暖暖家乡味

贵州画报 | 2021-06-15 10:28


“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芒种刚过不久,就迎来了端午节,黄平县田间的匆忙景象并不影响人们对今年端午的期待和热情。苗家阿妹早早便和家人拿着筐子,上山采摘那散发着植物清香的箬竹叶,兴高采烈地准备着端午节包粽子的材料了……


粽叶,大山的馈赠

此时,正处南方梅雨时节。箬竹叶,也就是粽叶,它并不是某种特定植物的叶片,而是包粽子的叶片,各地用料不一,北方多用芦苇叶,南方则多为箬竹叶,也有的地方用芭蕉叶、玉米叶、荷叶等。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功效,箬竹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等 效果,而荷叶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等效果,选用什么作为粽叶,可以依着传统或者自身喜好来决定。


《纲目》记载:“箬,若竹而弱,故名。”“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可见箬竹的用途很多,其作为粽叶来使用也由来已久。


黄平处东经107°—108°和北纬26°—27°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此地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箬竹也在这里静静生长,四时常青,山岭之间时常能看见它的影子。阿妹对箬竹的生长位置烂熟于心,不多时便摘取了足够的叶片,抬着箬竹叶就径直往河边走。


年复一年,大家都会来到这个熟悉的地点清洗箬竹叶,潺潺溪水带走叶片上多余的杂质,只余箬竹自带的淡淡清香,阿妹抖一抖水分又将其整整齐齐的码回筐里。

食材,传统的味道

开灶烧火,洗净后的新鲜箬竹叶用热水煮过,使其更加柔软,捞出烫软的箬竹叶,可再用凉水清洗一遍。准备好关键的粽叶后,剩下的就是包粽子的馅料和捆绳。


在当地,一般有三种馅料,一是全糯米馅;二是糯米加草木灰,草木灰是将晒干的稻秆用火烧成的黑色灰渣,之后仔细过滤,使其更加细腻;三是糯米加入小红豆。


草木灰,除了是农田里的免费肥料、养花莳草时预防病虫害的良剂,还是农家餐桌上的“美食”,它是可以吃的,有散寒消肿、消症破积的功效。混合了草木灰的糯米粽有一种难得的香味,还有的地方会用草木灰来做灰豆腐,加工面条、馒头等。


捆绳按传统来一般是糯米草,一大捆糯米草用锤子反复敲打,使其变软变柔韧,这样的糯米草才能当捆绳,现在也有人会直接用棉绳,因为便宜又方便。

包粽子,传承的手艺

备好所有材料后,就是考验大家包粽子的细心和专心度的时候了,这不仅是一件开心的事,也是一件严肃的事,寨里的老人常说粽子在端午当天是要先祭祀给祖先的。



大家坐在门前,谈天说地也不耽搁手上的动作,两三片箬竹叶按照一定方向叠加在一起成一个平面,依序在较长两边的边缘再用叶子包裹住,形成一个类似圆柱体但又稍扁一点的形状。筷子在箬竹叶下方大概三分之二处折出一条线,沿着线对折后就得到一个相对“密封”的粽叶空间。然后,抓取适当的馅料填入其中,用筷子去戳糯米,剁实糯米。再将上方约三分之一的叶片向下对折,最后在箬竹叶整体的上、中、下三个方位绑上稻米草,一个四四方方的粽子就完成了,这种形状的粽子在当地叫枕头粽。



还有一种包法,将一两张箬竹叶交叠,从中间绕成一个漏斗形状的圆锥体,将馅料填进去,用箬竹叶的头和尾将上方盖住,还可以再用一片箬竹叶加固,最后用稻米草捆好最宽的地方,就得到了一个当地的牛角粽。之后就是不断重复包粽子的过程,直到馅料被包完为止。一般来说,全糯米馅多用于枕头粽,而加了草木灰和红豆的糯米馅则用于牛角粽。

粽子飘香,团圆的时刻

所有包好的粽子,都放在盛满水的盆中浸泡几个小时。灶上火烧得旺旺的,烧好水后锅中放入粽子,煮上五六个小时。待熟透后之后,就全部捞起来悬挂在墙壁上。

如果还剩下一些箬竹叶该怎么办呢,扔掉吗?不必如此浪费——还可以选择将它晒干后,放到干燥阴凉的地方,来年需要包粽子的时候,拿出来用水浸泡一段时间,清洗一下用热水煮一煮,加上几勺盐固色消毒,又会变成当初柔软的样子。


其实晒干的箬竹叶丝毫不必新鲜的差,反而因为它在晾晒的过程中将独特的清香锁到了叶片中,煮出来的粽子会更香。

初五一大早,苗家的寨子就开始为庆祝端午而忙活起来,各家各户开始上山砍取艾草和菖蒲,新鲜的艾蒿悬挂在门口两边,驱虫灭菌,祈求家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一件大事落地,大家又开始准备下午的长桌宴。丰盛的食物,不仅是对自家这半年来辛苦劳作的犒劳,也是表达出和家人相聚的幸福。


一般端午这天,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来过节,尤其是刚出嫁的女儿,不仅会回家,还会用担子挑上“背崽粽”一起,一边一个,粽子上还会插满颜色不一的彩纸花。

背崽粽,顾名思义就是背着“崽崽”的粽子,分“父亲”和“母亲”粽,父亲粽的做法是将一个较大的枕头粽四周贴满用箬竹叶折成的长方形条,之后用绳子固定,四角分别各捆上两个牛角粽,最后在大枕头粽的其中一面用绳子捆着较小的枕头粽,就像是父亲背着孩子一样;母亲粽的做法是直接在大枕头粽的一面将小枕头粽用绳子捆上,四角分别各捆上两个牛角粽,在小枕头粽处绑上苗族刺绣的缩小版带娃背带,再挂上好看的银饰,就和苗家女人们平时为了干活方便将孩子用背带背在身后一样。


婆家为新出嫁的女子准备回娘家的背崽粽,就是希望新婚夫妇生活美满万事兴,来年能生出个大胖娃娃。

过端午,亲情的延续

除开挑“背崽粽”,挑着“枕头粽”走亲戚也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苗寨端午走客时都是用枕头粽,不用牛角粽,否则会让亲戚好友觉得不尊重人,这牛角粽都是给“小朋友”在家里包着玩的。大人们还会让小孩子们穿上自己最华丽的苗服,身戴银饰,挑上枕头粽绕着寨子走,寨子里的新生一代嬉嬉闹闹的声音传得很远,让人不禁跟着欢快。


苗寨端午节的热闹,在家家户户的长桌宴开席后,达到了最高潮。餐桌上一定会出现的酸汤鱼和鸡稀饭,一下就让人们的味蕾打开,熟悉的味道让不少外出归来的游子回到了当初在家的时光。


苗家人嗜酸,家里一定会常备着用糯米做出来的白酸汤,鱼则是稻田里养的稻花鱼,鱼甚至不用去除鳞片就可以放入煮开的酸汤中,可以加入糟辣椒、木姜子、盐等物调味,也可以做一碗辣椒蘸水,蘸着吃。鸡稀饭的做法就更简单了,当地的土鸡洗净后,砍成小块放入锅中,加入姜片和适量的清水炖煮,鸡肉半熟时加入大米一起炖至烂糯的米粥样即可。虽说这两样美食做法简单,但因着“就地取材”,都是自家养殖的鸡和鱼,做出来的食物格外的清香。


围坐一桌的人们分享着身边的琐事,互相表达着平时深埋在心里的感情,讲述和倾听组成了一片欢声笑语,待席罢人散,大家还有些依依不舍,但想着来年的今天还能相聚在一起,便又觉得来日方长,这种不用说出口的默契,也许便是节日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