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变形记” 铜仁公路人对国道352线的精雕细琢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08-15 08:04

在武陵山腹地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一条曲折蜿蜒的公路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蜕变。国道352线松桃乌罗潜龙洞至川硐坪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理念为引领,不仅让这条贯通乌罗镇的交通动脉焕发新生,更与镇域内万亩示范性高标准农田项目形成联动效应,构建起“路通业兴、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这条承载着山区群众致富希望的公路,正以科技创新为笔,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画卷。

科技赋能,公路建设按下“加速键”

来到国道352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的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曲公路建设的奋进乐章。

沥青路面施工现场

“此次国道352 线公路路面改造,我们运用了不少四新技术,这在咱们黔东公路建设里可谓是非常好的。”项目经理老罗满脸自豪,竖起大拇指地介绍道:“先说这水泥稳定碎石就地冷再生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对旧的水稳基层进行就地处理,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

传统的水稳基层更换,需要将旧基层全部挖除,再重新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容易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水泥稳定碎石采用就地冷再生技术,施工机械就地将旧基层铣刨破碎,添加适量的水泥、水等材料,合理配置混合料配合比,重新拌和压实,使路面达到新的承载要求。通过冷再生技术,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不用大动干戈地大规模运输新旧材料,施工工期大幅缩短。

“你别小看这稀浆封层,它可是路面养护的神器’。” 技术员小高接过话茬,指着正在作业的稀浆封层摊铺车说道,“稀浆封层就像是给路面穿上了一层防护衣’,它能有效封闭路面的细微裂缝,防止雨水渗入,还能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对路面的预防性养护作用可大了。”

说到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下面层技术,老罗又打开了话匣子:“这技术更是了不得,以往沥青路面下面层的更换,旧沥青混合料基本就当废料处理了,现在有了冷再生技术,把旧料回收再利用,添加新的沥青、矿粉等材料,重新加工后铺筑在路面上,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环保,要知道,沥青这东西生产可不容易,能回收利用那可真是太棒了。”

得益于这些四新技术,国道352线的路面改造工程在质效上实现双飞跃。施工周期大幅缩短,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率达 80% 以上,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真正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让公路建设在科技护航下,朝着高效、环保、优质的方向稳步迈进,成为行业创新的标杆示范。在四新技术雕琢下,改造后的国道352线,宛如一条墨色缎带,横亘在松桃大地,车行其上,平稳顺畅,交通出行迎来质的飞跃,沿线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这一平坦路面上悄然生长。

烈日坚守,人机互补共奏“交响曲”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在国道352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工人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挥汗如雨,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劳动的真谛。

稀浆封层现场

“这天气太热了,站在外面几分钟衣服就湿透了,可咱们的工人兄弟们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没有丝毫怨言。” 施工现场负责人老崔心疼地说,“不过,咱也得保障工人们的健康安全,项目部准备了充足的防暑降温用品,凉茶、藿香正气水这些应有尽有,还合理调整了作息时间,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施工。”

在炎热的环境下,工人们操作着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也为公路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沥青摊铺机、压路机缓缓前行,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质量更有保障。它们精准地控制着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和压实度,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

“现在的机械设备真是越来越先进了,以前我们铺沥青,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铲,不仅累,效果还不一定好,现在的摊铺机能铺得又平又匀,咱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还能保证质量。” 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老师傅老刘感慨道。

这些机械设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它们大多采用了环保型的动力系统,降低了废气排放,让公路建设更加绿色、环保。在夏日的 “烤” 验下,工人们与先进的机械设备共同协作,向着高质量完成国道352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的目标稳步迈进,他们用坚守和创新书写着公路建设者无畏艰辛、追求卓越的精神篇章。

最美公路,日常出行共享“好旅途” 

国道352线的华丽转身,最直观的便是往来其上的司乘人员。如今,驾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那是一种全新的极致体验。

沥青下面层冷再生铺设现场

“以前走这段路,坑坑洼洼的,车子颠簸得厉害,坐在后排的人常常被晃得晕车。现在好了,路面平整得像镜子,开起来又稳又顺,心情都变好了。”经常往返松桃苗族自治县与印江县跑业务的司机刘师傅,对路况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他一边轻松地握着方向盘,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青山绿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田园风光与现代公路完美融合,驱散了长途驾驶的疲惫。

“周末我们全家常自驾出来踏青,去潜龙洞景区游玩,就爱走这条国道352线。路上视野开阔,风景超赞,孩子在车上一路欢笑,还直说这就是最美公路呢。”年轻的宝妈赵女士分享着自己的出行体验,眼神里满是惬意。车内,孩子们兴奋地指着路边的野花、绿树,欢声笑语回荡在车厢,也飘散在国道352线的上空,成为这条公路带来的幸福注脚。

沿途的农家乐、民宿也因公路的提质升级而生意兴隆。老板们纷纷反馈,自驾游客增多了,大家在夸赞美食、住宿的同时,都不忘点赞国道352线的舒适通畅,直言是公路为他们送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让乡村的美景、美食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品味,让旅途不再只是奔波,而成了一场场愉悦身心的美妙旅行,国道352线当之无愧成为最美公路的代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出行地向往,驶向幸福彼岸。

路通百业兴,乡村振兴踏上“快车道” 

沿着国道352线来到乌罗镇,这里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原本相对落后的小乡镇,如今正在朝着国家示范性高标准农田项目大步迈进,而这一切都与国道352线的公路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

乌罗镇的居民老李兴奋地说道:“国道352线就像是一条黄金通道,把我们乌罗镇和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以前道路状况不好,农产品运输成本高,还容易损坏,现在好了,道路宽敞平坦,运输方便了,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也借助公路的“东风”,快马加鞭推进。大型农机设备沿着平坦公路驰骋而来,为土地翻耕、播种提供强劲助力;建筑材料源源不断运入,沟渠、田园步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不紊,曾经零散、低效的农田逐渐整合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区。“这国道352线路面改造升级,更多技术指导的专家能频繁下乡,给我们传授先进种植经验,周边的劳动力也愿意过来务工,大家挣着工资,学着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公路就是咱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啊。”参与农田建设的村民老张停下手中的活儿,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公路的感激。

村民们或是参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或是将自家土地流转给项目方,获得租金收益,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公路建设为乌罗镇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公路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助力乌罗镇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国道352线,科技创新赋能公路建设,施工人员无畏艰辛铸就坦途,司乘人员畅享美好旅途,乡村振兴因路而兴。这是科技、人文、经济交织的绚丽篇章,更是中国公路建设助力发展、改善民生的生动缩影。松桃公路管理段也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下,朝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努力将国省干线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将公路建设的“变形记”与乡村振兴的“协奏曲”相结合,谱写出一首属于黔东苗乡儿女独特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