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荐书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位“公共选书人”的理想与现实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这是一个文人在现实中浇灌理想主义花朵的过程”,在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里,西安这座历史蕴藉丰富的古城中,动静的灵息瞬间像光斑一样落在了古城人的心上。杨素秋参与建成的碑林图书馆,就像云杉一样扎根大地并努力生长。她所选的书浇灌了更多读者的心灵,“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
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她偶然得到机会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杨素秋接手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的主持工作。在寸土寸金的古都西安,选址难题首先摆在了眼前,她说:“我们这个城市比较特殊,土木建设,一不小心就掘出历史遗迹。公主坟,王爷墓,在外省必是热门景区,但在西安市,这些墓地可能就在寻常巷陌中,常常晾晒着干豆角和被子,没什么稀奇。”
杨素秋用温婉的笔调叙述了她理想的图书馆是如何建成的,其中的故事冲突大概是“馆配”还是“自选”图书。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图书馆选址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两个人。要在六个月内,有限的资金下最大限度地建设好这座区图书馆。“如果我们有很多钱,我希望能建成一个漂亮的图书馆。外形优雅,巨大的玻璃窗,窗外要有树,还得是老树,绿叶轻摇,窗边座位抢手。现在呢,也没窗子也没钱,我把这些事儿暂时撂开,重点考虑怎么买书。”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是杨素秋最大的兴趣爱好,她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杨素秋认为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为读者选好书是最重要的一环。于是,她求助各方朋友,想要选出一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书商与馆配书目之间的潜规则,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领导对图书馆功能和投入的质疑……筹建的每一步都让杨素秋错愕。毫无经验笨手笨脚地建起真正的图书馆,杨素秋与助手经历了选址、规模、布局、装修、分区、编写书目、选择译本、挑选书商、书籍译价、消防安全等重重关卡的考验。
公共图书馆书目争夺的背后是利益争夺,不同书商所提供的方案截然不同:第一种是:100万元买8万册书,数量8万册够评估标准。第二种是:二五折供货,100万元供400万元码洋的图书。书多,有面子。第三种是:要什么书,有什么书,现成书目,几分钟配齐数据。如果图书馆选书只是为了塞进一定数量的图书,那么无论以上哪种方案,都可轻而易举实现。这么做,就没有选书的故事。
杨素秋由衷感慨:“我现在明白这些书单是什么名堂,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全都塞给了我。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书架被三流书籍占满。因为图书馆自身没有利润,塞些坏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公共图书馆选书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没有一定的个人英雄主义,图书馆确实很难选好书。时代呼唤更多的英雄,为人民选书的英雄。选书本身并不简单,为公共图书馆选书更是难上加难,既要在专业性和普世性之间做出平衡,又要在个人趣味与公共意见之间把握尺度。每个人与书籍共振的部位不同,哪本书“有用”,哪本书“无用”,你得打开自己,去碰撞,其他人并不能替你做出预言。杨素秋在当中经历了不亚于“九九八十一难”的困苦。
碑林区图书馆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碑林,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它展出的不是绘画或器皿珠宝,而是“字”。碑林区旅游资源富,其中书法文化开发利用价值极高。杨素秋认为“要把书法和相关艺术还原到历史情境里面,和物质文明串联起来”,因此杨素秋打造的碑林图书馆变得极具特色,成为了宣传西安文化的一个窗口。
杨素秋在推进图书馆的运营过程中尤为重视“接地气”。在儿童阅览区,杨素秋特意购买了立体书。打开封面能弹出立体结构,好玩有趣,孩子们感到很新奇。立体书成本贵,一本就要近百块钱,但是杨素秋觉得,如果不是在公共的图书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这本书。图书馆不仅欢迎青少年儿童,也欢迎社会残障人士,馆内建有视障阅览室,配备有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和一体机。
杨素秋整理了书中提到的经典图书 300 本左右,中外著名作家 130 位左右。前半部分多是哲学: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荣格、斯宾诺莎、阿甘本……后半部分庞杂:《剑桥科学史》《地球编年史》《私人生活史》《劳特里奇哲学史》《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这些书目和作者都是杨素秋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对图书馆采购、老师推荐书目、社区组织读书都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最终,杨素秋打赢了这场“书目保卫战”,她用文人的坚守甚至抗争,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回过头来看,杨素秋觉得这是她以大学老师的身份“勇闯”体制内应尽的责任,“我们不能总是在粉饰太平”。也许是因为性格平和的缘故,在杨素秋笔下,这段经历并没有显得苦涩、无奈或者愤世嫉俗,反而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感动。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给我们的回答是:保留、拯救、升华。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肺脏,书籍就是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它让我们的心脏持续跳动,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想象,让我们永葆希望之光。有了这座图书馆,读者才能了解外面的信息,才能聚在一起从社群中汲取力量。保留读书的火种,拯救干涸的心灵,升华每一颗向往书籍的美好心灵。《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让读者读到的是一种文化生态,读到的是在其中生长和挣扎的精神建构。
阅读并不是坐在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当理想主义者建起一个“阅读天堂”,也是在寻找生命新的突破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认真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有没有一种新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会不会在某一本书里。一花一木或者一滴露水都是一个世界,其实每一本书也都是一个世界,你走进去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杨素秋简介:
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书海荡漾”系列直播第二期推荐书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