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黄河大合唱》公演于82年前的今天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黄河大合唱》
00:00 / -2021年4月13日 周二
岁月印鉴:《黄河大合唱》
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如歌心情
这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回忆父亲时的一段讲述,里面提到的这个“厉害的合作”,就是音乐与诗歌交融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它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创作背景,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歌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成为了中国大型声乐套曲创作的典范。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抗敌演出队第三队首次演出,邬析零担任指挥。作品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组成,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1939年1月,诗人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歌《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用它创作一部《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带病连续创作,最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各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光未然多年后再次朗诵这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依然颇为怀念当初与冼星海一同创作的点点滴滴。如今,82年过去了,荡气回肠、奋发昂扬的《黄河大合唱》依然在中华儿女心中回响,也更多了一种铭记历史、勿忘苦难的现实意义。《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本期将在《保卫黄河》雄浑的歌声里,重温那段“为抗战发出怒吼”的峥嵘岁月,让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如黄河之水澎湃不息。
黄河的波涛携带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峥嵘岁月一泻千里,深情抚摸中华大地曾经伤痕累累的肌肤,滋养着哺育中华儿女的黄土地。在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公演82周年之际,我们来探寻它的诞生故事。
1938年秋冬时节,词作者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乐思如潮。历时半月有余,以丰富的艺术形象,抒写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1939年4月13日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发声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的,打击乐器有脸盆或用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形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爱国之歌。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全国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公演之后它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锁频FM91.6贵州音乐广播或下载“动静APP”,可在线收听《岁月如歌》加长版节目。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
播出时间: 22:00~23:00
主持人:张 露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