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妈妈出门前的这个举动,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

贵州卫视 | 2020-08-13 18:45

今天,小编的同事小何又迟到了。一进办公室,她疲惫地往办公桌前一趴:

“我真的太累了,我家那小崽子就是不让我出门,哭得撕心裂肺的。到后来,我硬是陪着他玩捉迷藏,然后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溜出来。

当妈后,你是不是也有跟小何同样的经历:要出门办事或者上班,就一定要连骗带哄,才能躲开宝宝!

自宝宝出生,妈妈就成了24小时的贴身照料者,但外出购物、出门会友、上班工作,妈妈不可能时刻都在宝宝身边。因此,分离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而宝宝的哭闹也是省不了。

所以,每天出门就成了老大难问题。但这时候你若选择了错误的“告别”方式,那么很有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

1

这4种错误的出门方式千万别做

不让孩子发现,偷偷溜走

很多妈妈会选择偷偷溜走,害怕面对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孩子,以为孩子只要看不到自己离开的场面就不会哭不会难过。

但是这种偷偷溜走,却是妈妈外出前离开方式的最下策。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安,甚至是恐惧。

妈妈说消失就“消失”,长此以往,孩子会表现得胆小、畏缩,失去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自信心。

骗孩子“只走一会”

有的妈妈为了每天能顺利离开家门而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儿的想办法骗孩子能乖乖放自己离开。“妈妈去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就回来!”

其实,孩子真的很单纯,大人无论说什么,他们都相信,特别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会眼巴巴的守着妈妈“一会儿就会回来”这句承诺,一会儿去门口看看,一会儿望望窗外。

然而这样做的危害很大,会严重破坏母子间的依恋和信任。如果连自己最亲近、最依恋、最信任的人都会骗自己,心理的那种无助和失望感受可想而知,也许他会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由此产生了对他人和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

陪着孩子一起哭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心头儿肉,宝宝心里难过,妈妈心里更不好受。所以一到出门时都能看到,一边是哭得直冒鼻涕泡儿的宝宝,一边是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的妈妈。

妈妈们忽略了一点,每个宝宝都是察言观色的高手,面对一件未知或稍感不安的事情,如果妈妈表现出淡定、从容,宝宝就会觉得这不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

如果对于一件事,妈妈表现出焦虑和恐惧,宝宝就会被妈妈的负面情绪传染,原本没那么担忧的事也变得可怕至极。

 

不管孩子哭闹,强行走

走的坚决、不犹豫是对的,但走的生硬、决绝就不合适了。尤其是头也不回地直接走掉,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回应,会更加缺乏安全感,甚至对自己产生质疑,觉得自己不够好、妈妈不爱自己。

这将影响到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从而变得内向、自卑,跟谁都不会太亲近。

2

离开前如何让宝宝度过焦虑期

童年的安全感是孩子以后一生的幸福密码。而孩子从小安全感的建立,来源于他如何被对待。出门这件小事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世界太小,小到心里只装得下一两个最亲近的人。所以平时照顾他最多,给他最多依赖的人就成了他的全世界。一旦这种依赖暂时被搁置,孩子心里的安全感便瞬间丧失一大截。

所以,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他在妈妈出门前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妈妈们在出门之前不妨这样做:

一定要和孩子告别

每天早上出门前,要如实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大概要去多久,这期间谁来照顾宝宝。

比如说,“宝贝,妈妈只是去上班,等下班后就会回家陪你了,白天奶奶会照顾你。”

无论孩子是否能完全听懂这样的话,但从妈妈平静的语态就能感受到安全的氛围。这样说是为了给孩子心理准备,让他知道妈妈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的。这样孩子的心里会踏实很多。

出门前有个小仪式

特别是职场妈妈,每天上班的时间几乎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因此,仪式感更为重要。

因此,可以给宝宝来一个大大的亲亲、抱抱、拍拍、飞吻,这都是我们对他们行动上的预告:妈妈准备走了哦。

要知道,越小的宝宝对生活的规律性要求越高,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动作,一旦坚持下来就成为宝宝心中的仪式,也就成为宝宝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必不可少的规律性活动。

最终,他们会坦然接受这个仪式感带来的讯息:妈妈得去上班了。待到完全适应后,他们会在每次妈妈出门前,都期待这样的仪式。

回家后给孩子打招呼

当你回来时,要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先全心全意地陪他一段时间再去处理其他家务活工作,当孩子明白你肯定会回来,而且和以前一样爱他,就会觉得安心。

父母们别只顾着给孩子物质上的付出,而忽视了宝宝精神上的需求。很多时候宝宝并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只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并和爸爸妈妈建立一种爱的关系。

宝爸妈们别只顾着给孩子物质上的付出,而忽视了宝宝精神上的需求。很多时候宝宝并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只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并和爸爸妈妈建立一种爱的关系。

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而言,在生命早期,撒泼打滚,哭闹不止,是对妈妈出门最本能的反应。

只要我们学习理解和接纳,用孩子可以接纳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最终让孩子能坦然接受分离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与爱,照样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