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采访手记丨张勤月:隔着口罩,我们仍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2020-02-08 10:27

病毒来袭,武汉生病了,很多城市都生病了。当大多数人都戴上口罩宅在家中时,有很多人正在逆行。他们奔赴一线去支援,去战斗,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拼搏着。这些人中,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们用笔、用相机、用镜头,观察记录着这场战役的过程。贵州广播电视台战斗在一线的记者们,将用采访手记带大家了解最真实的“战疫”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手记的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张勤月。

“各位记者请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岗位开展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采访工作”。本想着年前拼命完成任务,请好了假,可以多陪一下爸妈。1月28日,大年初四,我收到了最特别又最想不到的一条微信。尽管老家已经封路,我还是毅然背上行李,安慰好各种放不下心的爸妈,想办法赶回贵阳。

害怕、恐惧、焦虑、要采访什么内容?要去哪里采访?会不会有危险?一系列的胡思乱想裹挟着我。回到贵阳我才知道,容不得自己有太多情绪,一系列采访接踵而至,医院、地铁、机场……一个点接一个点;录音报道、新媒体、连线……一条接着一条,在6天不间断的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逆行中的“贵州力量”,也看到了疫情中隔着口罩,我们彼此的抚慰。

除了关注实时的动态信息,我更希望在采访中挖掘出一些温暖的故事,毕竟我们现在如此需要前行的能量。采访贵阳机场股份公司消救部的护士黄睿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惯新闻“挖掘机”的我却被这位25岁的姑娘感动。从1月21日开始,她就一直在岗位上坚守。13天,从未离开过。她的工作是对降落贵阳机场的乘客进行体温测量、评估、隔离。一天下来,抬手达到上千次。这是一个最一线且危险的工作。因为每一次出发都是未知数,她不知道这些发烧发热的旅客是否为病毒携带者,是否为感染者。可黄睿然每一次出发都义无反顾,瘦瘦高高的她笑着说“我腿长,跑得快”。接到指令,每一次都要全副武装,穿上防护服。参加工作三年来,本以为放在库房里的防护服,她永远都用不上。没想到这次,她却是穿得最多的那个。25岁,在父母眼里,她还是个爱撒娇的孩子,在我眼里,她也不过是一个刚毕业三年的小妹妹,可是在这场疫情面前,她仿佛瞬间长大,让我看到了一名“战士”的担当和责任。从采访一开始到结束,我和黄睿然都带着口罩,我甚至都没见过她口罩后面的那一张脸,但是她的眼神是那样坚毅、笃定。采访结束离开时,她用已经沙哑的嗓子叫住我说,“姐姐,你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我们一起加油”,隔着口罩,我们都笑了。

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采访,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心里的忐忑是不言而喻的。我戴了两层口罩,以此给自己增加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刚走进医院,一个声音叫住我,远远地,尽管大家都只露了半张脸,但我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彼此,这是我曾经采访过的一名急诊科护士,虽然戴着口罩,但我还是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了疲惫,黑眼圈,红血丝。疫情发生以来,她所在的急诊科每天要接待100多名发烧发热的儿童,面对焦虑的家长,她要做好安抚工作;面对患儿的病情,她要做好筛查、甄别、救治工作。虽然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不是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但是为了守好这块阵地,10多天来,她一直坚守一线。采访结束,她告诉我说,贵阳将军山医院建成后,她就要到前线去,语气坚定。走出大门,她悄悄塞给我几个口罩,“这是我自己的口罩,给你几个,采访的时候保护好自己,等我从将军山医院回来,约饭。”

6天的采访,医生、护士、司机、机长、记者……他们都是普通人,可他们都有一个闪光的名字——“逆行者”。疫情面前,他们像战士一样,以冲锋的姿态战斗着,用行动诠释“贵州力量”。

机长执行飞行任务后,接受采访

而在我心里,“力量”更是我们身处不同战场,尽管不能拥抱,但依然能感受到的相视一笑的温度;是在同一场采访中,大家戴着口罩,但仍能远远地叫出名字,远远招招手的同行;是结束采访回家,同事给你的一个温暖的微信。所以,当我们隔着一层薄薄的口罩相互给予力量的那一刻,我不怕了,因为我们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有人说,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新年给了我们一些恐慌,一些焦虑,但更多的是珍惜。

愿春天早来,枝头满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