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多彩贵州·文化瑰宝

贵州卫视 历史上的今天 | 2024-05-17 23:00

今天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在贵州的博物馆里,一同探寻被誉为“文化千岛”的贵州,究竟藏着哪些文化瑰宝。

多彩贵州,山水相连,万物共美,如痴如醉。
多彩贵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弥足珍贵。

距今30万年左右,就有古人类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开始活动。他们在适应与挑战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随着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及畜牧业的出现,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随着生存技能的提升,人类逐步摆脱了对洞穴的依赖,开始选择开阔的旷野筑屋而居。

这件文物瑰丽夺目。谁能想到,它竟是一件工具?

这是贵州发现的最漂亮的一件石锛,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从潮湿阴冷的喀斯特洞穴中走出,开始在丛林、山坡搭建树屋或干栏式建筑。石锛可以帮助他们,对木材进行加工。 此时,石锛的功能开始从农业工具逐步向专业化木工工具转变过渡。

约战国中期,夜郎兴起。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其间,唐蒙得知夜郎国拥有精兵十余万。后来,唐蒙献计汉武帝:“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公元前111年,南越国灭。那么唐蒙是如何得知夜郎有十余万精兵?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西汉鎏金铜鍪(móu),据考古学家推测,是用于盛装枸(jǔ)酱的器物。唐蒙出使南越期间,受到款待。席间,他得知枸酱为蜀郡特产,蜀人经常偷偷卖到夜郎,从而谈及夜郎拥有精兵十万。于是,唐蒙献计汉武帝。此后,唐蒙荣升中郎将。

公元前111年,夜郎侯入朝,受封夜郎王。唐蒙奉命在夜郎地区成功推行郡县制,贵州从此正式纳入中华版图。

这是馆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抚琴俑。只见它满面春风,喜容可掬,眉目间传达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约两千年前,东汉时期,贵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图景。东汉抚琴俑侧面展现出了东汉时期,贵州的文化进步与经济繁荣,同时也为神秘的夜郎古国的轮廓勾勒了一笔。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使得大量汉人迁入。黔西南是汉代夜郎故地,是文献记载中最大的“西南夷”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于山川河流中归于一体,使得如今的贵州不断出现汉代随葬品,向世人诉说着贵州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明。

在贵州省博物馆新的基本陈列展中,有一件首次展出的文物——唐玄宗投龙铜简。所谓投龙简,就是将金龙、玉简、玉璧和金钮,缠以青丝,一并投到名山洞府中。唐初,投龙仪式被奉为国家大典。仪式的目的,既有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也隐含着对不死登仙的强烈诉求,唐代帝王多热衷于此。

这枚铜简在唐朝被唐玄宗投在了南岳衡山,清道光年间,被人从湖南衡山水帘洞下无意捞出。几经流转,入南京古物保存所收藏。随着抗战爆发,此简随故宫文物西迁,存于贵州安顺华严洞,1953年,入藏贵州省博物馆。

明代,对贵州的历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明朝为经营西南,维护边疆稳定,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建省后,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较大发展。

杨辉墓陶俑群出土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杨辉墓内,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明代对品官丧制有明确要求,依明代丧葬制度,公侯随葬明器90事,其余依次递减。杨辉墓出土陶俑70件,反映了对当时礼仪制度的遵行。俑所持器物有官印、花匡鼓、杖鼓、大铜角、小铜角、交椅、马杌等,体现了明代仪仗对播州的影响。

这是馆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革命文物——遵义会议开会的长方桌。89年前,就是在这张木桌上,展开了一场永载史册的讨论。这张木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长征转战贵州,足迹遍及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留下不可移动长征文物753处,可移动文物2500多件,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

这是馆藏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游0405蒸汽机车。1964年,中国西南地区大三线建设开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水城钢铁厂建立。之后,上游0405蒸汽机车光荣地加入了水钢这个大家庭。“上游0405”在水钢服役了37年,是水钢的“功勋机车”。

如今,“上游0405”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在三线建设时期,所展现的“力争上游”的斗志,所弘扬的“火车头精神”,永远不会退出历史。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让文明可知可感,为人们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并让人们从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