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2》看科影融合
2019年的一部《流浪地球》,带着不少影迷走进了中国科幻电影世界的大门,也在无数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科技的种子。
在本次科技节上,以科幻电影为契机聚集了多位国内知名的科影专家共同探讨科幻与科技的关系。多名科影专家共同开展了一次以“科幻与科技 时代价值与未来思考”为主题的蓝星球科幻论坛。
嘉宾们从电影着手,向观众们展示了科技的魅力,同时也为坐在台下的青少年描绘出科技世界的美好蓝图。
科幻与科技相辅相成,在科技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才能成就一部部科幻电影口碑佳作,而科幻电影就像是探索科技世界的放大镜,让观众们认识到科技无穷尽的力量。
科幻电影论坛上,专家们进行了主题发言,还围坐在一起畅聊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前景。
在论坛上,《流浪地球2》海外组导演及制片人周涤非谈到,我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在全国跑这么久,头一次见到科技节这样的活动。首先从意识上来讲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趣。无论材料科技,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都让人大开眼界,我觉得贵州在这个方面可能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了。其次我们国家的科技和制造产业的发展得非常强大,让我们有这个实力。我们的工业和科技实力给了我们这个底气;是给我们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希望,我们在这样的土壤下,能够让我们的幻想,让我们的科幻能够走得更前一步。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协“科技与影视融合”项目2017-2020年项目负责人林育智在论坛中谈到,在科幻影视剧中所呈现的东西,你会觉得它既真实又在未来。这三部作品不夸张的说,都是由科学家和电影人一起来创作出来,最让人开心的不是他们收获了多少亿票房,有多少人看过它,而是因为随着《流浪地球》《独行月球》《三体》的上映,我们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中俄联合月球基地、探月计划、超强碳纳米材料,随着这些影视剧的热播变成了热搜,很多人开始主动去找什么是太空电梯,对MOSS产生兴趣之后,他去找人工智能究竟是好是坏,小朋友们可以去思索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这几部影视剧现象级的这种热播,让很多小朋友对科学探索,对我们的航天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流浪地球2》的拍摄,并没有采用业界通用的LED虚拟拍摄方式,而是在动态化视觉预览阶段,通过虚拟摄影机的多点位设置,借助Unreal虚拟引擎的控制系统,配合Optitrack动作与面部捕捉系统,在有效完成虚拟空间场景中的演员调度、分镜头设计的同时,实时化地实现了基于镜头调度的虚拟拍摄。盘点这些电脑特效、CG虚拟画面、全息VR动作捕捉等科学技术也吸引众多中国影迷。在后期制作过程当中,部分渲染工作也在贵阳进行,这让嘉宾们也看见了贵州科技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蓬勃,一定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不断强化的基础理论科学基础之上。随着中国各个领域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科幻电影从业人员也将生长出跨科学的认知能力,确立更具普遍性的思想视野,进而保障创新的可能性。
编辑:张雪丽(实习)、张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