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丨周敏:三年驻村路 一生驻村情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被选派为永和镇白水河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与扶贫战友们一道进驻白水河社区。我们同10个村民组、3个居民组的5340多位父老乡亲共处三年,从走访询问、建档立卡、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军扶贫、筹划搬迁等一系列解贫驱困的活动中,我思想得到洗礼、心灵得到滋养,受益终生。期间,有几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得到“犟牛”大哥的点赞
2017年的冬天,我在白水河社区的倒岩组召开群众大会,希望从老乡们口中了解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一位姓陈的老乡站起来大声朝我吼道:“当官的,老百姓的事哪一样都做不了.......”与会的乡亲们都向我投来异样的眼光。虽然当下心里颇不是滋味,但我只笑着说:“大哥,我们是县委、县政府派来为大家服务,和大家共同解决困难的朋友,不是什么官。”
这件事让我暗下决心,一定与我的脱贫攻坚战友们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切实完成县委政府交付的使命,把事办实办好,千万不能让乡亲们认为“嘴上讲得好听,老百姓的事哪一样都做不了”。
我们脱贫攻坚工作队通过分头“家访”,与乡亲们闲聊等等,精准摸排了白水河社区包括倒岩组在内的等13个村寨,村民们最希望解决的困难是“通路”和“饮水”。那位陈大哥怨恨长期没做好的也正是这两件事。
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杨俊松紧紧抓住这两件事,连续几个晚上召开工作队研判会。恰好得县里出台了政策,资金上解了燃眉之急,我们扶贫工作队和乡亲们共同努力,组与组终于有了水泥路。我们又多次给上级汇报,县饮水专班到白水河调研,投入300余万元扩建了白水河水厂,新建和维修了15个水池,新建了1个水泵,完全解决的白水河乡亲们饮水的问题。
路好啦,水有啦。当我再次遇到那位大会上直言顶撞的老乡陈大哥时,不待我开口他就抢先说:“我真的认你这个书记。你们驻村工作队是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实事的,我真的服了你们嘞!”我为我们集体的工作能得到这个“犟牛”大哥的点赞感到很开心。
老人有了新家
我的网格车地组有位70多岁的老人名叫王银祥,年轻时因家里很穷,娶不起媳妇,终成无儿无女的一介鳏老。他钱都分不清大小,连去瓮安县城都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跟着别人他就不敢出门。这样一位孤独的老人,没有房子,一直寄居在侄子家里。
我们去看望他,他给我讲了希望有个自己居住的房子。我把这位老人的情况和他希望解决的困难向工作组领导汇报之后,大家都高度重视,迅速找来施工队,选择住址,丈量土地,组织施工,日夜奔忙。
不到一个月20平米的新房建成了,虽然房子不大,老人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看到老人除了一张旧床一领旧被之外什么都没有。我和同网格的战友董礼华商量,两人开车到县城给老人买了个铁炉子和10条凳子,又动员爱心人士为老人捐了沙发,民政部门还给老人送了新衣服。在困苦和破烂中度过几十年的王银祥老人,一下子搬进满目崭新的家。
他喜难自禁,拉着我的手泪水盈眶哽哽咽咽而说不出半句话来。我也湿润着双眼替他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一切关怀贫弱的同事们,使这位鳏老同享新时代的幸福。
情深义重的“菜苔”
在我的网格内还有一位住在村委会附近的老太太,她名叫张登芝,80多岁了,因为腿脚有病,拄着拐杖站起身来都是颤颤巍巍的,步行更是困难。
因为我们都在村委会办事,她只要见我总是周书记长周书记短的要聊上几句。
我们了解到她家的房子漏雨,为她翻捡了瓦,不再漏了。
她家门口原来泥泞坎坷的茅草路改成了宽宽的水泥路,还安了盏亮堂堂的路灯,路好走了。
她家多年来一遇天干得到处挑水,也为她牵了水管安了龙头,饮水困难解决了。
前年初春满田满地菜花泛黄的时候,我和同事董礼华到村委会加班。车刚停下,老太太就冒着细雨拄着拐棍提着两个黑塑料袋颤颤巍巍来到我们车边,要送我们每个人一把嫩菜苔。我给老太太讲了上级对我们的要求,我只能感激她的诚心和好意。面对我们的谢绝,老太太一下火了,颤颤抖抖地吼道:“我就送你们一把菜,犯法我去承担。”没有办法,我只得打开车后的箱盖,让老人把她的浓情厚意放进箱里。
下午冒着细雨回家,当我提出那个黑塑料袋的时候,才发现菜苔下面老人还藏着一小碗扣肉!老人白发零乱的形象好似座大山突然耸立在我的跟前,让我沐着初春细雨噙着盈盈泪水而无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