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串起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乌蒙深处》中的苗绣魅力与时代叙事

贵州卫视 | 2025-11-26 17:06

  《乌蒙深处》的成功,在于它跳出了“主旋律剧+非遗元素”的简单叠加模式,让贵州苗绣成为贯穿剧情的隐形主角。它不像展品般被刻意陈列,而是化作衮月亮指尖的温度、乡村创业的底气、城乡融合的桥梁,在麻青蒿的返乡之路、刺绣厂的起落沉浮、村民的观念变迁中自然流淌。当剧情铺展乌蒙山区的振兴图景,苗绣的纹样、针法与内涵也随之层层递进,既让观众沉浸于人物故事的喜怒哀乐,也在潜移默化中读懂这门非遗的独特魅力。它既是苗族千年文明的“活态史书”,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更是剧情叙事的“精神纽带”。

  一、苗绣是人物成长的精神底色

  《乌蒙深处》的人物塑造之所以鲜活,关键在于苗绣为角色铺垫了可感可触的文化基调。塑造衮月亮这个角色时,离不开苗绣赋予的双重特质:既是“人美、歌美、绣得美”的苗族姑娘,也是坚守文化根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剧中她出场时身着的苗族盛装,令人眼前一亮——那身重达30斤的服饰,缀满银饰与刺绣,针脚细密处藏着贵州苗绣独有的文化密码。

  片头那只翻飞的蝴蝶非常巧妙,与苗绣中常见的“蝴蝶妈妈”图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苗族创世神话的具象化,将观众引入恍若仙境的悬崖村。苗绣图腾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故事和寓意,如鱼龙纹寄托着“多子多福、生生不息”的期盼,呼应着乌蒙山区对繁衍的朴素向往;看似杂乱的几何纹,实则浓缩了苗族先民迁徙路线的地图,每一道线条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这些纹样是贵州苗绣特质的直观展现——与湖南苗绣受土家族文化影响、偏爱凤凰牡丹的柔美不同,贵州苗绣的纹样更具“叙事性”,少了修饰性的吉祥花卉,多了承载祖先记忆、自然崇拜的原生符号;与云南苗绣浓烈奔放的高原撞色相比,贵州苗绣的配色更贴近乌蒙山水的本色,乌江的清蓝、红缨子高粱的艳红、山石的深褐交织,透着一种质朴而坚韧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恰是衮月亮性格的写照。当城市设计师带着高薪邀约,许诺让“苗绣走出大山”时,她果断拒绝的原因,在于对苗绣传承的清醒认知。贵州苗绣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乡村生活、民族身份深度绑定的生活方式:打籽绣的颗粒饱满,是模拟山间野果的形态,既耐磨又具立体感,适配山区劳作的需求;辫绣用丝线编辫再盘绣,厚实结实,让服饰能抵御乌蒙山区的寒凉;锡绣用锡箔纸裹丝线绣制,在阳光下光泽夺目,是节庆盛装的点睛之笔。这些原生针法全靠代代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绣品里的瑕疵恰体现手工的温度,是苗族女性将生活感悟注入针线的证明,这种“生活即艺术”的特质,让乡村旅游中的非遗体验更具感染力。

  二、绣针勾勒乡村振兴之路

  《乌蒙深处》对乡村振兴的描绘,没有停留在政策宣讲,而是通过苗绣这一“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蜕变,让抽象的“振兴”变得可感可触。剧中刺绣厂的起落沉浮,映射出贵州苗绣在现实中的发展历程,让剧情更具现实张力。

  刺绣厂的创办,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村里的留守妇女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挣钱养家。贵州苗绣是苗族女性的必修课,从十岁左右跟着母亲、祖母学绣,到成年后能独立完成盛装绣制,几乎每个苗族女性都能拿起针线。而苗绣可以说与苗族人的生活已完全融为一体,衣服、头饰、挎包、围裙……剧中都有所体现。绣品或许风格各异,但都带着烟火气——有的绣品里藏着对孩子的牵挂,有的绣品里透着对生活的期盼。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让苗绣产业具备了群众基础,成为乡村振兴中真正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由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技艺价值与传承价值”,贵州苗绣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实中乌蒙山区耕地稀少,甚至有石漠化现象,传统农业发展受限,但壮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剧中的悬崖村原型为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从过去“交通不便、贫困发生率63.6%”的悬崖村,变成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苗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流作用。游客住进依山傍水的高级民宿,白天欣赏乌江源百里画廊,晚上参与苗绣体验课,购买绣有民族纹样的文创产品,临走时再带走一身苗族服饰。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让苗绣从服饰点缀蜕变为文创产业,既延长了旅游产业链,也让村民实现了靠山水吃饭、靠文化增收。剧中吴艾草夫妇的对话,让苗绣的产业化意义变得生动。吴艾草妻子吐槽“以前绣个背扇只是给娃用,现在能卖钱,真是没想到”,这句话道出了当代村民的心声,非遗的振兴,不仅让他们的手艺变“值钱”,更让他们的文化变“自信”。

  三、非遗传承的未来图景

  《乌蒙深处》没有回避苗绣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而是通过剧情给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答案。剧中既展现了传承人培育困难的现实局面,也呈现了在学校埋下种子的希望,让苗绣的传承故事与乡村振兴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非遗的未来图景。

  学校开设苗绣课程,是剧中传承苗绣的关键情节,也是现实中非遗保护的有效路径。剧中衮月亮走进校园,教孩子们绣制简单的苗绣纹样,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中,不仅学会了技艺,更了解了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承方式,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文化认同。这一情节也呼应了贵州苗绣成为国家级非遗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苗族文明的“活态载体”,数千年来通过口传心授,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信仰与生活智慧,这种“以绣为史”的特性,在全国刺绣中独一无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剧情对苗绣产业化困境的刻画,真实得令人动容。刺绣厂正式成立之前,零零散散的绣娘们面临“订单少、定价难”的问题,相比于城里的机器绣品成本低、产量高,手工苗绣“耗时耗力却卖不上价”。而随着麻姑带领绣娘们成立刺绣厂,贷款引入机器设备而似乎得以缓解,把传统纹样扫描进电脑后就可以全自动织绣,一个小时能赶上人工三四天的产量。随着订单数量增长,新的难题也出现了,怎么融合传统纹样和市场新兴需求,即如何创新,让苗绣走出吊脚楼,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新时代绣娘们面前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城里来支教的大学生恰好提供了新思路,将苗绣与时尚相结合,保留传统针法的同时,在纹样上进行创新,在创作时引入透视等新元素,让苗绣更符合国际审美。

  剧中女性大多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而男性基本不穿传统服饰。这一情节并非无意为之,而是对现实中苗绣传承现状的真实写照。苗绣的传承长期以女性为核心载体,男性对传统服饰、传统技艺的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承的广度。城里来的徐总在悬崖村广场看刺绣展时,发现台上无论老幼,清一色是女性在“走秀”展示民族服饰,便询问麻青蒿“有男生走吗?”麻青蒿回答“目前没有。”这传递出一个信号,非遗传承不是某一群体的责任,而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共同使命。

  结语

  《乌蒙深处》用苗绣串起了人物、剧情与时代主题,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了新生。它让我们看到,苗绣不仅是指尖的技艺,更是民族的根、乡村的魂。

  整部剧始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展现苗绣的风采,没有刻意的技艺讲解,却在细节中体现其魅力:在吴奶奶与衮月亮的对话中、在学校的刺绣课程中、在刺绣厂的绣品陈列架上……悄然展现着贵州苗绣技法的多样性,体现了贵州苗绣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价值。它是历史的载体,纹样中藏着苗族千年的迁徙与信仰;是技艺的瑰宝,20余种原生针法构成完整体系,部分仅为贵州独有;是生活的艺术,从婴儿背扇到婚嫁盛装,贯穿苗族人生的重要节点;更是民族的符号,让苗族在时代变迁中保持身份认同。剧中的苗绣,恰到好处地通过剧情自然释放魅力,正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乌蒙深处》借苗绣这根“丝线”,不仅串起了一个乡村的蜕变故事,更织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文化与发展共荣的时代图景。当衮月亮带着绣品走出乌蒙山区,当更多年轻人拿起针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苗绣的新生,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它向我们证明,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发展的路上的包袱,而是照亮前路的光。希望更多人透过此剧能够爱上这门藏在乌蒙深处的非遗之美。

作者:卢艺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