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水美贵州丨多彩贵州美,节水谱新篇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3-24 15:03

贵州,不缺水。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水资源总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八大水系蜿蜒分布,川流不息,滋养着4000万贵州儿女。

贵州,又缺水。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坡陡,有水难留,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欠账,水资源利用率低,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加上岩溶分布广,地形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近年来,贵州抢抓机遇,系统谋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举全省之力破解千百年来缺水困局,创造了贵州水利大发展的“黄金十年”。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作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一环,节水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为我省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2022年,我省节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023年有哪些思路和重点?我们来听听贵州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处长马荣宇的介绍。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记者:《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的一项重要任务。2022年贵州是如何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

贵州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处长马荣宇: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水利厅与20多家省直单位,紧密协作,共同完成了《贵州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的年度目标任务。全省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指标均达到国家的考核要求。

2022年,全省共有35个县级行政区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的创建标准。贵阳、遵义、安顺等3个地级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标准。共有86家规模以上高耗水企业、129家食品和发酵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全部省直机关及53.6%的省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还建成节水型大专院校39所、节水型小区760处,彰显了行业和领域节水示范带动作用。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记者:2022年,贵州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贵州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处长马荣宇: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一直以来,我们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围绕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用水计量、水价机制、节水“三同时”管理、节水载体建设、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节水器具推广、再生水利用、社会节水意识提升等方面,组织各地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2022年,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新增8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省累计达标县35个,建成率39%,超额完成30%的目标任务。

节水制度政策建立方面:省水利厅出台了《赤水河流域白酒行业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白酒行业水耗准入机制,倒逼企业自觉节水节能,落实“放管服”改革;省住建厅、教育厅、机关事务管理局也分别出台了《节水型城市评选标准》《教育类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评价规范》、《节约型机关创建规范》等标准,把用水定额、节水成效纳入节水型城市、节能型学校、节约型机关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我省节水工作开展,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掀起了深入、持久、自觉的全民节水行动。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记者:2023年贵州节约用水工作的思路及重点有哪些?

贵州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处长马荣宇:一是严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持续推进我省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完善;二是通过培训检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规范取用水行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三是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力争新增5个以上达标县。继续开展各类节水型载体创建,推进行业节水示范带动;四是因地制宜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非常规水利用;五是开展节水市场化实践探索,力争新增5个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六是拓展节水宣传教育广度和深度,传播节水护水爱水理念,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记者: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节水工作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贵州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处长马荣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做好节约用水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对于节水工作来说,必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低碳绿色发展。坚持和落实治水思路,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努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让“节水优先”成为撬动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的关键路径,以“制度节水”和“数字节水”实现科学精准节水的目标,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