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行动】从“脊梁坡”到“拥军市集”——贵州双拥工作传递军民同心温度

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2025-09-29 11:46

编者按:贵州落实“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五心”行动,从“心”出发、以“心”为尺,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五心行动”专栏报道和视频,本期推送的是:从“脊梁坡”到“拥军市集”——贵州双拥工作传递军民同心温度。

“感个冒、拉个肚子不用再往省城跑了!”今年,贵定县现役军人看小病有了新变化。8月23日,该县人武部现役军人陈佳华在县人民医院看病并享受免费政策,而以往这类诊疗需前往贵阳或都匀的指定医院。

7月以来,贵定县指定县人民医院为驻县官兵小病治疗定点医院,参照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开展诊疗,实现“就近就医、便捷结算、费用可控”。通过县医保局抽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支付的协同机制,确保医疗费用合理合规,切实提升了官兵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已有42人次享受便捷就医服务。

军地协同、军民同心,正不断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在最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评选中,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毕节市、福泉市、从江县、石阡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12个地区荣膺上榜。

自双拥运动发起82年来,贵州持续推动拥军支前、优待抚恤、就业安置、褒扬纪念、权益维护等多项重点工作,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夯实,双拥及退役军人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贵州各地各部队以实际行动共同书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拥军优属 尊崇优待有温度

“八一”当天,贵阳青云市集内红旗飘扬、歌声嘹亮。一场由退役军人带领的《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跟唱,气氛热烈而动人。

平日里走进市集,“拥军优属”的标识随处可见,沿街商户主动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专属优惠,红色文化与崇军氛围深深融入了这里的市井烟火。

这股尊军崇军的暖流,正源于贵州近年来持续深化、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拥军实践。

多年来,贵州扎实推进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广泛开展“崇军黔行”等拥军优属活动,深入宣传“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等典型事迹。截至目前,贵州已发放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70.8万张,率先在全国以省级名义推出面向全国优待证持证人优待项目286项,覆盖旅游、医疗、餐饮、住宿、交通等众多领域,社会化拥军氛围日益浓厚。

一项项扎实举措持续落地:“兵支书”投身乡村振兴,“军人驿站”实现全域覆盖,“一站式”服务高效便捷,“文艺轻骑兵”活跃一线、礼敬军营。

积极支持爱国拥军促进会、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运行发展,省级层面面向全国军人军属打造高铁站“军人候车室”“强军号”地铁专列、“双拥号”公交专线,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军人(退役军人)驿站”,全社会拥军氛围日益浓厚。

“八一”当天,贵州省双拥及退役军人工作先进表彰会上,共表彰177名全省爱国拥军模范个人、拥政爱民模范个人、军(烈)属先进个人、模范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以及104个全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单位、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贵州这片赓续红色基因的沃土,正通过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广泛开展军民共建,让“尊崇英雄、关爱军人”成为时代新风尚。

爱民奉献   危难时刻有担当

7月底,伴随着村超重启,榕江县一条曾被洪水淹没的陡坡正在成为新的精神地标。

这条长25米、倾斜45度的“脊梁坡”,命名源于抗洪救援中一个感动全国的瞬间——武警官兵躬身前行、在深淤泥中奋力清障的背影,被无数网友赞为“中国脊梁”。

如今,当地计划将此处打造为打卡点,让更多人在行走中感受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传递那份源于灾难却凝聚希望的“中国式团结”。

这段记录着“中国脊梁”的视频也获得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转发,她写道:“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6月下旬,贵州省都柳江流域持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黔东南榕江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解放军、武警部队累计出动9200余人次,组织民兵1.4万余人次,投入大型机械90余台,全力开展人员搜救、道路抢通、清淤消杀等任务。

在子弟兵的重点突击下,榕江县城在终止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后仅55小时就实现极速重启:主要街道恢复通行,供电全线复电,5G基站恢复率达92%。至7月3日,抢险救灾任务基本完成,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恢复,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当人民群众遭遇危难,人民子弟兵总会挺身而出。在洪水肆虐的灾区,“解放军来了!”的呼喊声传递着希望与信任。历史不断证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铜墙铁壁。

与此同时,贵州各地部队还积极参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军分区组织官兵打造上千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在铜仁市碧江区,省军区投入经费实施了村级阵地改造、教育配套设施改造、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10余个援建项目;武警黔西南支队与普梯村结对帮扶,将基层党建与帮扶工作深度融合......

从抗洪抢险到灾后重建,从经济建设到乡村振兴,贵州军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鱼水情深,共同谱写着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军民团结  同心汇聚强军有力量

“八一”前夕,贵州省双拥办、省文联等单位携手走进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慰问参与榕江抗洪抢险的官兵,带来了一场充满温情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双拥文艺演出。

当《当那一天来临》和《灯火里的中国》的旋律响起时,许多官兵的眼眶湿润了。亲身参与救灾的抗洪战士马东昇动情地说:“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是人民子弟兵的责任。”

省文联副主席柴永兴表示:“我们用文艺作品致敬最可爱的人,更要让拥军优属的传统代代相传。”

就在这个夏天,毕节市第一中学传来喜讯——12名学生被军队院校录取,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30%。“我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了!”应届毕业生孔德省手持录取通知书,在校园红色展览馆前与林青烈士铜像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越来越多的贵州青年选择投身国防,正如各欢送会上“携笔从戎,强军有我”的誓言所示,“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在这片土地上已蔚然成风。

红色热土上的双拥传统,如今绽放出新的光彩。遵义市依托会议会址、战斗遗址开展国防教育,2023年红花岗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更成为全国红色服务站示范点。

而连续十轮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福泉市,创新组建了“兵妈妈”志愿服务队,让拥军工作更显温情。端午节期间,“兵妈妈”李应群带着志愿者们走进军营,手把手教官兵包粽子。青翠的粽叶翻转间,飘香的不只是糯米,更是浓浓的鱼水情深。

“兵妈妈”李应群(左)为官兵包饺子

从榕江岸边的抢险一线,到校园里的红色教育;从社区里的拥军队伍,到军营中的欢声笑语,贵州军民正用日常点滴书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贵州省各地通过军地联席会、专题推进会等形式,扎实推进“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让军人军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军民继续携手同行,正在用真情与行动谱写军政军民团结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