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飘香·传唱经典丨孔学堂诗韵文化时间——黔文物语·堪称一绝的贵州特产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4-07-19 09:00

古韵飘香·传唱经典

———————————————————————

黔文物语

堪称一绝的贵州特产

贵州省绥阳县特产的银丝空心面,面条色白似银、细小如丝、丝中有孔而得名。

绥阳银丝空心面

绥阳银丝空心面有200多年历史。据传,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从湖广迁来绥阳县城定居的石姓人家,以手工加工盐面为业。从乾隆至咸丰数十年间,从城内发展到东门外的幺店子和西门外的宝林桥、毛坝庄一带,有几十户作坊制作。

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绥阳进士张昭在北京附近的宛平县当县令,省亲返京带了家乡特产的银丝空心面,分送给达官贵臣。有一天,咸丰皇帝有事去一位大臣家里。这位大臣用银丝空心面款待他,咸丰帝吃了之后赞不绝口,问其来历,大臣如实禀告。事后,张昭奉旨专程到绥阳,责成绥阳空心面第三代传人石宗镛精制10挑(500公斤)银丝空心面运到北京,呈献咸丰皇帝。从此,绥阳银丝空心面被誉为“贡面”。

“贡面”的故事在民间传为美谈,成为闻名的绥阳特产。因系手工操作,制作技术在绥阳县广泛流传,成为广大农村的家庭副业。据古籍记载:“绥阳制作水面,极细者曰银丝面,其城中者尤佳。商人多贩运至湖南、湖北、四川。市者珍之。”

1940年,绥阳人卢洪义在遵义经营小吃店,专用绥阳银丝空心面,配以烫热的鲜菠菜或豌豆尖、白菜心,放入微量酱油、麸醋、胡辣椒面及姜、葱等佐料,面洁白耀目,菜碧绿清心,油大汤宽,鲜美异常,入口生津。现如今,银丝空心面已经成为绥阳很多人经营的产业。

绥阳银丝空心面的静置

银丝空心面的制作工艺与众不同,全凭手工操作,非常精细,要经过“揉、搓、盘、缠、开、擀”等 72 道工序,多次静置而成。整个空心面的制作过程需要 11 个小时。而真正想要做出一碗美味的空心面,除了时间之外,还需要一种感情上的默契。在绥阳当地,空心面的制作多是夫妻二人合作所完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夫妻面。

绥阳空心面面条原料考究,制作方法独特,具有纤细、久煮不烂、味美等特点,空心面制作技艺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洁白的银丝细面,每根细面两端都有小如绣花针尖的小孔。让无数食客赞叹艺精技绝,爱不释手,视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煮面火宜旺,汤宜宽,稍煮即熟。最好是用清炖鸡的鸡汤伴食,本色、本味、清爽、鲜香、 细软、筋道。面条盐味已足,汤味宜淡,或用无盐清汤。若携带面条旅游,只需放入开水内3分钟即熟,可称为我国古老的方便面。适合老人、儿童、病人食用。奇特的绥阳银丝空心面,在面条大家族中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