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叶猴种群增至128只!六盘水市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

贵州广播电视台 六盘水 钟山区 | 2025-11-20 18:20

11月20日,记者从六盘水市召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六盘水市野生种子植物达141科1523种,野生动物974种。其中,黑叶猴、穿山甲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稳定栖息繁衍,成为凉都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物种种群稳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保护体系日益完善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六盘水市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通过高位统筹部署、联动打击违法、护湿造林强生态、科研调查夯基础等多项措施,全面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为野生动植物撑起“保护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高位统筹抓部署,经费保障固基础——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作为各级林长巡林“必巡内容”,主要领导连续多年批示推动,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市领导多次深入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等核心区域调研,指导栖息地修复与物种监测工作。2020年以来,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余万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为野生动植物管护、栖息地修复及科研监测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联动惩违筑防线,严打违法保安全——‌六盘水市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立体防线”:建立《六盘水市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会商”机制;开展“利剑行动”“清风行动”等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植物行为,同步整治“斗鸟”“遛鸟”等不文明现象;创新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发布公开信、开通举报电话、开展暗访巡护等方式拓宽线索渠道;建立涉案物种公益鉴定机制,确保案件依法办理。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处相关案件358起,形成有力震慑,有效维护野生动植物安全。

护湿造林强生态,增绿提质护“家园”——‌六盘水市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通过建设4个省级重要湿地、12个湿地保护小区,将8175公顷湿地纳入统一管理,实施6个湿地修复项目及10个小微湿地修复工程,显著改善黑颈鹤、鸳鸯等珍稀鸟类栖息环境。同步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修复3个生态破坏点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国土绿化,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91.95万亩、森林抚育13.33万亩,推动森林覆盖率达62%,构建“林茂、草丰、水美”的生态格局,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优质生存空间。

科研调查夯基础,信息监测助保护——‌六盘水市通过系统开展资源调查科考,完成贵州八大山、野钟黑叶猴等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及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形成多项科考报告并出版专著,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进专项监测项目,通过调查对比,重一些点保护物种数量稳定增长,黑叶猴种群增至24群128只。深化科研成果应用,运用三维建模、植物样方分析等技术研究黑叶猴栖息习性,为保护区管理优化提供依据。同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语音提示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点,接入“林业云”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布设红外相机采集野生动物活动影像,为科研保护提供精准支持。

防控疫病筑屏障,保障民生促和谐——‌六盘水市强化生物安全防控,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并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等2000余株,制定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年未发生野生动物疫情。完善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成2个省级监测站,发挥万余名生态护林员作用,实现全年零疫病传播。提升收容救护能力,完善2个救护基地设施,配备专业救护人员,建立“110转接+24小时值班”机制,2020年以来累计救护野生动物1000余只。落实致害补偿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补偿款13万元,惠及659户农户,有效化解保护与民生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立体宣传浓氛围,认知提升聚合力——‌六盘水市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作为重点工作,依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点,通过村广播播报、集中宣传、入户入校、科普视频等多元形式,累计发放资料10余万份,悬挂标语5000余条,安装警示牌10块,并制作娘娘山泥炭藓科普视频增强传播力。依托微信公众号推送鸟类保护视频32条,展播12万次,有效提升公众认知。宣传培训覆盖广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群众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形成“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六盘水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底数;强化监测、巡护及救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硬件能力;深化宣传教育,创新形式、扩大覆盖,引导全社会形成“关爱野生动植物、守护生态家园”的行动自觉,全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态安全贡献六盘水力量

贵州台 蔡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