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科技手段“激活”文化遗产
近年来,不少综艺节目聚焦文化遗产,借由科技手段重新解读文化遗产价值,各类平台组成传播矩阵,迅速“破圈”、持续传播,成为“国潮热”的生动注脚。
从2017年节目《国家宝藏》的开播,到《如果国宝会说话》《万里走单骑》《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接连推出,新一代考古文博类节目共同组成“雁阵”。这些节目最大程度利用科技手段,或复原考古现场,或科学剖析文物背后的技术含量,或通过多学科研究共同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文化遗产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重要助力。
科技进步对于文物发掘、研究和保护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融媒传播也是近年考古文博类节目的突出特点。创作者积极融入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综艺节目成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8K、裸眼3D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
创作者针对当下观看习惯、文化需求、技术条件、传播特征等,有的放矢进行创作,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揭开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提升节目的趣味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舞蹈《忆江南》通过XR(扩展现实)、CG(计算机动画)等技术,让山水画“跃然屏上”;舞蹈《金面》通过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让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活了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考古文博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极大提升,对高品质文化节目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今后,内容供给和需求应当双侧发力、相互成就,共同推动考古文博类节目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文/吕逸涛)
(本文内容来源新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