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系列”产品走出大山,加快贵州农产品外销步伐!
11月17日,“黔系列”品牌采风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据了解,此次活动以“黔系列”品牌为主题,深入了解“黔货出山”,以及黔食、黔织、黔艺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早上10点,记者来到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探访贵州名小吃——黄粑。创始人吴茂云告诉记者,清镇有条黄粑街,但这条街很特殊,只有特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清镇有一条,就是那条街叫黄粑街咯嘛,那条街上的黄粑生意是非常可以,他们就只买过年的那一到两个月时间,其他时候并不卖的,然后我一看我觉得,这个产品这么受欢迎的话,很多贵阳人还从贵阳特意开车到清镇来买,那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一个产品,把他培养成一个产业来做。”吴茂云说。
于是吴茂云打起了卖黄粑的主意。由于自己的母亲也会做黄粑,吴茂云就用母亲的形象创建了“刘姨妈”这个品牌。经过近二十年的稳步发展,刘姨妈食品厂已由当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6000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现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云南、江苏、湖南、重庆、四川、新疆等省、市,在全国多个地区已建立了经销网络。
下午2点左右,记者来到安顺市文物保护单位谷氏旧居,了解由织锦、蜡染和刺绣⼯艺组成的手织布以及相关衍生产品。
据贵州帛巴瑞⽂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师杨婷介绍,保护与传承布依族传统的植物染⾊和巧夺天⼯的织布技艺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前公司在镇宁扁担⼭建有⼿织布基地,⼿织布与蜡染产品远销⾹港与法国,解决了绣娘们的就业问题。
“我们大概18年的时候就找到了这个基地,然后我们就经常会有订单,阿姨们也会通过这个订单,来增加她们自己的收入,因为年龄比较大的阿姨呢,有些她出去工作不方便,那么她有这们技艺的话呢,我就让他们用这份技艺,来赚取他们自己的生活费。”杨婷说道。
⽤最原始的⽅式,缔造不⼀样纹样与⾊彩,每⼀⼨都是经过⼀双双有温度的双⼿细细编织⽽出。她们是留守在家的布依族妇女,因为要照顾家⾥⽼⼩,⽆法出⻔打⼯,只能在家务农、养猪。只有在农闲的时候⽤她们⾼超的编织技艺,⼿编出⼀条条美丽的织锦。
接下来,记者来到了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了解“非遗”膳食技艺与现代食品高科技结合后,贵州农产品走出大山,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故事。
据了解,南山婆拥有传承三百年的《南山婆膳食画谱》以及30年餐饮酒店从业经验,把南山婆“非遗”膳食技艺与现代食品高科技结合起来,经过六年多反复试验,富集培育了多种独特微生物菌群,与贵州西红柿等新鲜果蔬自然协同发酵,产生多种有机酸和氨基酸,赋予酸汤“鲜香独特、酸柔醇厚”的特有风味,创新了贵州酸汤的标准化智能酿造。
同时,南山婆取得防腐保鲜技术和酱料低温制作工艺“两大突破”,成功将“植物+物理”多级核心保鲜技术应用于南山婆食品中,在最大限度保持高品质食材营养成分和独特美味的前提下,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无需添加防腐剂。
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中心副总监周静露告诉记者,南山婆在开发产品之余,也积极研究黔货出山之路。“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6年的研发,但是我们在两年前认识到了天猫团队,他们又引荐了薇娅团队给我们进行指导,他们站在全国的产品角度,根据现在消费者的情况,最后才定到了这个酸汤粉,相当于现在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蓝海。”
南山婆作为全省首批培育的16家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之一,自 2011 年正式到贵州安顺投资兴业以来,南山婆团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超 6000 个。
2018年以来,南山婆在贵州深度贫困地区建立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示范推广等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高品质食材专业供应商。
采取订单收购农产品,带动当地特色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全年农产品收购超过1万吨,辐射带动30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最高单户收入超过20万元,为贵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捷报频传,从春天“开门红”迎来了夏秋“步步高”,优质农产品泉涌出山畅销国内外,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画卷在贵州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