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这一年│贵州:加强乡村治理行动 让乡村振兴固根基强内力
今年5月25日是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挂牌一周年,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贵州三农》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围绕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广泛聚焦过去一年来贵州各地、各部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农业兴则经济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近年来,贵州推进加强乡村治理行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村集体更有凝聚力战斗力,让贵州的乡村更加文明、百姓更加幸福,让乡村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贵州,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宜居平安美丽乡村。
在纳雍县曙光镇箐脚村,工作人员只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通过大喇叭,督促村民打扫院坝卫生。自2021年以来,曙光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仅是在箐脚村,就安装了50个附带喇叭功能的高清摄像头。
“数字乡村”监控设备除了能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更是村民心中的防盗“神器”。这一点,村里的养殖大户杨永才深有体会。“安装监控设备好处太多了,没有人敢来偷我家的猪和牛了。”
据纳雍县曙光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张玉冰介绍,目前全镇已完成25个村(社区)安装监控设备147台,今年预计完成1000台监控设备的安装。
依托数字乡村大数据的支撑,纳雍县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开启了振兴之路。
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更需要群众广泛参与。走进群众心里的还有“寨管家”。在遵义市湄潭县石家寨,村民大事小事有分歧,跟寨管家相对而坐泡杯茶,万事都好商量。规范化的村规民约也相继出台,湄潭县的村民自治已然达到了一个新起点。
针对湄潭县西河镇的45000亩茶叶、2000亩大葱、7000亩烤烟,2万余亩蔬菜,寨管家下了不少功夫,上门宣传、主动对接,带动了周边10万人次就近务工。如今,“寨管家”已在湄潭全面推广,各乡镇也围绕“寨管家”积极创新,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寨的建设、治理中来。
2014年,天柱县率先在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试行的乡村酒宴管理模式,探索创建“合约食堂+”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在合约食堂,规定只承办婚丧嫁娶宴席,拒办升学、乔迁、生日、参军入伍等酒席,限定酒席规模、菜价成本,杜绝村民相互攀比,减少铺张浪费,降低村民办酒席成本。
近年来,天柱县努力挖掘“合约食堂”的内涵价值和外延功能,打造“合约食堂”升级版,推出甘溪独特的“合约自治”基层治理模式,在“合约食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新模式。
目前,贵州各地正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做法,推广“群众会+”“寨管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持续推介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形成乡村治理系列导则,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引导村民依法依规参与村事务,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升乡村德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