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中心实验幼儿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科教健康频道 | 2021-04-09 10:27

一粒米,一碗米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一颗普通的饭粒?还是一顿平常的餐桌主食?当我们听惯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唱熟了“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我们却发现好像很少真切的去思考、发现这“稻香”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倡导“光盘”行动、教育系统开展“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的大背景下,近日,贵阳市中心实验幼儿园从培养幼儿爱惜粮食生活习惯出发,利用本土资源,与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开展了一次以“稻”法自然为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

活动开始,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阮老师直接进入主题,将一碗米饭摆在了参与此次活动的孩子面前,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同时又让孩子们看了成熟的稻谷。伴以观看视频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摆在面前的稻谷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孩子们瞪着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大眼睛,认真的观看了视频,也初步了解了“选择颗粒饱满的稻谷作为种子——通过浸泡使其发芽——育苗——插秧——抽穗——扬花——成熟”这一水稻生长过程。

接下来,阮老师向孩子们隆重介绍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事例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了袁隆平爷爷所做的巨大贡献,孩子们听完后纷纷自发鼓掌,说“袁隆平爷爷太厉害了,是他让我们不挨饿”。阮老师同时告诫孩子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辛勤的农民伯伯,感恩无私奉献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感恩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阮老师告诉孩子们稻谷喜欢高温和潮湿的地方,需要杀菌、除掉病虫、浸泡后才能萌发出小芽,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稻谷的生长过程,阮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变成水稻宝宝晒太阳、洗澡,水稻宝宝们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身体,露出享受和开心的表情,好像真的就是萌发的水稻一样。

活动第三部分,阮老师让孩子们体验水稻育苗过程,在进行分组后,老师向孩子们分发稻谷、水,同时提醒孩子们在育苗过程中不要用手揉搓眼睛、摸脸,孩子们按照方法自己给稻谷“洗澡”,只见孩子们小心翼翼的用左手扶住碗,右手温柔地给稻谷“揉”着身体,搓洗着,洗完后,将浑浊的脏水倒掉,并将洗干净的稻谷带回家后用干净的水浸泡36个小时后才能发芽。

活动的第四部分,阮老师让孩子们用纸巾在另一个容器里给水稻宝宝做一个温暖的家,放入已经发芽的稻谷,然后加水。在这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老师,我这个水稻宝宝是黑色的,它是不是“牺牲”了呀?阮老师说这种黑色的就是坏掉的种子,是不能继续长大的,于是大家纷纷在自己的碗里找有没有黑色的种子。同时,阮老师告诉孩子们,要当水稻宝宝的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自己的水稻宝宝,让它晒太阳,勤换水,这样才能长成水稻,生产出香喷喷的大米。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就像培养稻谷一样,只有精心培育才能结出宝贵的粮食,此次活动让孩子们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希望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在生活中珍惜粮食,懂得感恩,践行光盘行动!向水稻宝宝一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