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恩村:古色资源+红色文化,农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青砖、马头墙、鹅卵石道......走进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随处可见幽深古巷,两旁房屋林立,错落有致。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古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一条巷弄一转折,回环往复,如同八卦迷宫。
恩村是广东省级古村落,也是曾经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恩村依托“古”“红”两色资源,狠抓产业发展、强化乡村治理,不断完善古村落旅游配套建设,成为首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据明嘉靖《仁化县志》记载:“相传,吴王子孙避地,经此溪失路,逢一老妪导之而去,乃以金帛报其恩。故曰。”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因脚趾伤重而殁。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吴国被楚国所灭,吴王的子孙也被越国官兵追杀。他们一路南逃至恩村河边的古榕树下。正当他们急忙找路时,恰遇一位老妇在浣洗衣服,便请求其帮助。老妇随即指引吴王的子孙往西南走。为了报答老妇的指路救命之恩,吴王子孙向其赠送了金银、丝绸。从此,这条河流便取名为“恩溪水”,“恩村”一名也因此而沿用至今。
相传老妇救人的古道和古榕树
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
进入恩村,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陈列众多古迹墨宝的“小观园”。这里留存不少古代文人的题词墨宝,有来自不同朝代的书文墨迹,或书于蒙氏族谱,或镶嵌在门楼牌坊,或铭刻在木牌石柱,或刺绣在红色锦缎。
《蒙氏族谱》首修由南宋参知政事陈与义作序
《蒙氏族谱》三修由南宋末宰相文天祥谱序
恩村建村历史悠久,得名于春秋时期,于宋朝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开始兴盛。蒙氏族谱记载,蒙氏始祖蒙念四由江西于都来韶州经商,卜居仁化恩村,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近千年来人才辈出。蒙念四第三代孙蒙天民首开科甲,开启了恩村蒙氏家族仕宦世家的荣耀史,其中获得进士、举人、明经等功名者近50人。因旧时举人、明经等雅称为“乡进士”“岁进士”,因此恩村又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之说。
乾隆进士范宗裕楹联
南园钱沣楹联
恩村村委会副主任蒙秀鹏就是蒙恬的第28代子孙,他介绍,目前村里还有7个祠堂、4个牌坊、2座门楼、1座城堡。其中,五马坊的故事勉励着一代又一代恩村人。
据《仁化县志》载:“仁化牌坊有十,恩村独占其五”,五马坊即是其中之一。五马是古代知府的代称,因蒙禄昌为官清廉,被皇帝表彰而建五马坊。五马坊为两层式建筑结构,一层四个角,共八个角,村民又称其为“八角楼”。据民间传说,五馬坊当时题匾,“馬”是写三点底的。有人问蒙禄昌:“为什么您的馬字少一点,怎么写一个错别字?”蒙禄昌回答:“因为我的馬是活的、前进的、行走的馬,三条腿着地、一条腿抬起来,是因为它在走路,不断前行,马不停蹄。”蒙禄昌以三点“馬”来勉励自己不能自满,还要继续努力,争取用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皇帝对自己的信任。这一虚心进取的精神也成为恩村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
恩村五马坊
恩村传统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导,吸取了湘南地区建筑特色,现仍保持古朴的传统风貌,祠堂、民居、书斋、庙宇、古桥、牌坊等传统建筑数量,超过整个古村现有建筑的三分之二,大部分为清代建筑,一部分为明代所建,青砖黛瓦、玲珑翘楚,雕梁画栋、风貌古朴。2009年11月,恩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部门认定并公布为广东省古村落。2014年9月被广东省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2019年6月,恩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此外,恩村也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期间在村里休整,铜鼓岭战役中,恩村是后勤保障点。蒙秀鹏介绍,铜鼓岭战役中,红军牺牲140多人,受伤的红军战士被送到恩村村委会细河仔村小组蒙氏广德堂临时救治站医治,战斗结束后,有些战士因伤势过重,牺牲在恩村,至今恩村还有杠尾、老虎冲、石基樟等红军墓。
恩村古巷
打造粤北宜居宜游古村名片
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恩村统筹规划文旅资源,不断加强综合整治、用活红色资源,形成研学、餐饮等产业链。恩村村委会副主任蒙秀鹏介绍,通过村企深度合作,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开发研学项目,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此外,还成立了由村经济联合社控股、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参股的村级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600亩西蓝花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务工就业60多人。
恩村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打造了一批美丽庭院、四小园示范点,让千年古村焕然一新。今年1月,恩村成功获评为国家AAA景区,为仁化县以村庄绿化美化路径打造古村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春节期间,恩村吸引了1万多人前来参观和游玩。
“村口有一块闲置空地,周边是祠堂、古建筑,后来我们决定把这块位于村中心的区域改造成小广场,做成打卡点。村民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游客来到这里也可以拍照打卡”,蒙秀鹏说,恩村正加快补齐农房改造、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短板,对村内30余处古建筑和古巷进行一体修缮,“要努力把我们的短板变成潜力板!”
恩村村貌
随着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绿化环境也逐步好了起来,陆续有村民返乡创业。蒙南从小在恩村长大,眼看家乡发展机会越来越好,2020年,他就回到家乡创业,在村子里开了一家私房菜,并推出一些特色农家菜,蒙南说,希望能紧跟农文旅发展的步伐,村子也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把邻里乡亲种植的蔬菜、喂养的鸡鸭收购到店,不少游客来品尝,喜欢原生态农家菜的游客还会买一些土特产带走。”
营业四年来,蒙南的餐厅还吸引了隔壁镇的村民来就业。谭家文就是私房菜的大厨,他介绍,在这里工作每个月约有一万元收入,还不包括奖金,他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这里就专门做当地的特色菜、土特产,我们就负责把村里的餐饮业搞好。”
恩溪古树公园
为了延长古村落文旅产业链,恩村充分用好撂荒地种植水稻、花生、玉米和西兰花等农作物,打造开心农场。“接下来还要继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今年要对恩溪河两岸现有古树公园进行整体提升。还要推进沿江生态碧道建设,打造粤北宜居宜游古村名片,进一步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致富增收”,蒙秀鹏介绍,今年,恩村计划探索建设100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发展1200亩西兰花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