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红色贵阳 | 李耀堂: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党和贵阳
讲述人:李耀堂,87岁,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
解放前夕,15岁的李耀堂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一户农民家庭,报名参加解放军,历经渡江战役、西南剿匪、松潘平叛、中缅勘界、建设贵阳等重大事件。1976年在贵阳市五七干校工作任副校长,后又担任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离休后,还担任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离退休党支部支部书记近20年。
翻看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老人追忆起曾经的岁月。
1948年,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年仅15岁的李耀堂参加了宛西解放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9师116团的一名战士。
李耀堂:解放军工作队到学校动员参军,当时我在读书,村里一共出来13个学生,老百姓、农民大概5个。
跟随部队,李耀堂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湖北麻城战役、江西弋阳战役、江西丰城仙姑岭战役等。战场上,年轻的李耀堂将生死置之度外,行军途中,有文化基础的他还担任宣传员工作,鼓舞大家士气。
李耀堂:没有打战之前会害怕,不怕是假的,但枪一响,就不存在了。到了驻地后,我还用铲锅底灰在墙上写标语。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打战勇敢,不怕死的李耀堂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大西南解放后,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剿匪。从1950年到1962年,李耀堂先后随部队在云南、川西、中缅勘界进行剿匪,并从一名译电员,逐渐成长为营级指导员。在多次剿匪战斗中,川西毛儿盖平叛成为李耀堂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当年红军长征征服了雪山以后,就是从毛儿盖进入了荒无人烟的水草地。
李耀堂:进入高原地区,我们很不适应。天气很冷,6月就开始穿棉衣。踩着草地走,一掉下去就是稀泥塘,需要立即爬起来,不然会陷进去。1955年时,我们还有食物,可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真是不可想象。
1969年,李耀堂从部队转业。1976年,他回到贵阳,先后担任贵阳市五七干校副校长,贵阳市委党校副校长、调研员。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看到国家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李耀堂最欣慰的事。
李耀堂: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是党领导的结果。我对党始终是忠诚的。在战争年代,不怕苦不怕牺牲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今天,不需要你牺牲,但要学会吃苦,不管干什么,要用心、经过奋斗和努力,把各行事业做好。
资料、图片来源于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