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茶文化系列丨赵川怀——宋代茶饮与茶趣(上)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宋代茶饮与茶趣(上)
茶作为饮品和养生品一直与中国的鉴年史同行,但是通过对文化发展各个时期的对比,宋代的茶文化才是整个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帝王嗜茶、士大夫们造茶、百姓爱茶,饮茶之风及制茶之法登峰造极。中国的茶业兴衰史上,宋茶曾拥有着璀璨的地位,拥有茶叶的“丝绸之路”。
本期领读者:赵川怀 国学老师、茶文化研究者
贡茶与散茶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事未甚兴......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故殊绝之品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唐朝后期之前,建安茶并不出名。这一阶段,主要是阳羡茶、顾渚茶、天柱茶、蒙顶茶的天下。历经五代十国,建安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的南唐后主就曾向后周进贡大量的茶叶,以换取短暂和平。这些茶叶,多出自建安。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 977年),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北苑设立规模宏大的贡茶院。武夷山当时与建阳同属建安,今天的武夷茶也称建安茶。
产于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修水,可以与团茶媲美的散茶。因为他的推崇,欧阳修、苏轼等人也极为喜爱。黄庭坚有茶诗96首,茶词11首。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宋代〕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庭坚(1045—1105),在绍圣三年(1096)或四年(1097)被贬黔州(治所在今重庆彭水),写过两首茶词,一首是《踏莎行》,一首是《阮郎归》。都写到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茶生活,里面提到的“黔中”就是“黔州”(不是我们今天指贵阳、安顺的“黔中”)。
分茶与点茶
点茶法和唐代的煮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淡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杨万里 〔宋代〕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何答。
斗茶与茶百戏
斗茶,又称“茗战”,宋代极具盛行。所谓斗茶,比茶之优劣,论水之等第,可以多人进行,也可一人进行,无抱有任何得失之心为好。上一次唐代部分提到《梅妃传》,那里的斗茶记载不一定可靠,但是至少在晚唐福建人已经开始斗茶这是确定无疑的。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 〔宋代〕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本期《领读者》为你讲述:宋代茶饮与茶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