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贵州省“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事迹“云”推介展示:陈列
陈列,男,1984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所长。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为“最美逆行者”的陈列不怕辛苦,不怕危险,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履职,主动请缨,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艰难危险和连续作战”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在疫情防控战场上始终带头站在最前列、冲在第一线,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放在心头,将遏制疫情蔓延扩散的责任担在肩上,主动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扛起抗疫使命担当,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先后被黔东南州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功”,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黔东南州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黔东南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法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典型。
一、听党指挥,思想高度重视
陈列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单位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不法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谨记人民警察的职责,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工作积极主动。
二、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
疫情就是命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中,陈列同志不仅积极主动作为,而且勇于担当履职。他的妻子在贵州省锦屏县教育局工作,在单位除了忙自身的业务工作之外,还有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同时也要参加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而家里有一个3岁和一个6岁的小孩没有人照顾,只能托给岳父岳母在家照料。对家人的不舍、对孩子的担心,也阻止不了他参加防控疫情阻击战工作的脚步,舍小家、顾大家充分体现了他的大爱精神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决心。
三、勇挑重担,展现责任担当
头顶警徽、初心不忘、使命在肩。疫情在哪里,就战斗到哪里。“我是一名党员、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面对疫情,我责无旁贷。战‘疫’,必须干在先、冲在前。为大家全力提供安全保障,这是职责所在,我无怨无悔”。陈列同志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自参加抗疫工作以来,他的睿智,他的勇敢,他的忠诚,他的奉献!走过了多少个疫情抗战的日夜,他严格按照各级的要求和防疫卡点执勤要求,冲锋在前,一个卡点一个卡点的“问、查、走、看、访”,精益求精,臻于至善,默默无闻,忠于职守,每天坚持穿梭在所有需要他的时间和空间,以最高的标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抗疫的各项工作。他严守交通枢纽,严格检查进出的车辆,当好“铁将军”。“请停车配合测体温”、“请打开后备箱”这两句话每天要重复几百遍,并提醒过往司乘人员和广大群众勤洗手、戴口罩,减少出行频次。为了坚守执勤点,吃住在警车上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他工作兢兢业业,在战“疫”的同时,不忘关心和帮助当地困难群众的生活,视困难群众为亲人。陈列同志在走访慰问过程中了解到进洪村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高建民因为一次煤炭事故导致瘫痪依靠轮椅生活二十年之余,妻子早已离之而去,常年依靠低保收入生活,月消费用药达数百元情况之后,给他送去了生活物资和慰问金,带去了人民警察诚挚的关心。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坚守,用自己的坚守和别样的行动,守护着一座城的安宁,只为那一份使命,那一份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信仰。
四、与“枫桥经验”有机结合,全面深化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建设
隆里派出所,是公安部命名的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陈列深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意味着什么,更知道任务的艰巨。工作中他常学枫桥经验等先进精神,在全所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迅速明确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目标,创新“民族团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把警务室建在村寨里,把“议和室”等村民自治平台请进警务室,引导辖区各村推行“自治合约”管理,积小安为大安,变平安为长安,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顺、寨邻和睦、社会和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枫桥经验”创新发展之路。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深化警务创新,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全面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工作为依托,创新完善“乡村警民联谊”“五老警民联动”“警调衔接”等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树立民本观念,从群众利益出发,将警务前移,按照“1警+2辅”的模式设立3个社区警务工作组,服务阵地前移到村到户,并推行社区党员民警进社区班子兼任支部副书记,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合力,实现了社区警务与基层组织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实现矛盾纠纷苗头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组织调处、第一时间化解调和的良好效果,同时在重点人员的管控、基础信息的采集维护和安全防范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防控社会风险。在做好社区防控的同时,充分发挥“综合调度、互为补位”的作用,及时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并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完善辖区治安防控和打击体系,助推案件办理工作逐步向专业化、高效化推进,有效地提升了破案能力和执法水平。
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服务到位,保障有力,警务运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极大激发了民警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派出所紧紧围绕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开展工作,辖区各类纠纷矛盾发生率同比下降65%,发案率同比下降80%。实现基础牢、出事少、秩序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派出所真正成为了维护辖区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人民群众、推进基层治理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五、特色自治,“合约”管理,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探索出“华寨经验”
隆里乡华寨村辖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有229户917人。该村以前社会治安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时常发生口角之争,脏乱差现象及矛盾纠纷甚是突出,派出所与华寨村支两委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的成功做法,努力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把警务室建在村民的家门口。把“劝和室”设在警务室,把“劝和组”请进警务室,使警务室真正成为民警驻村工作的“落脚点”,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搞好治安防范的“值勤点”,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点”,不断深化村级警务工作,努力构筑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务实高效的新型村级警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
二是探索特色自治—“合约管理”。根据实际指导村支两委研究出台“华寨村民自治合约”,把“合约”镌刻在三块大石碑上立于村中醒目位置,在寨门竖立“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合约柱,于街头巷尾画合约墙画、悬挂合约宣传牌,修建“合议亭”,构建了“碑、亭、室、柱、墙”为载体的“合约”式社会治理文化体系。村里成立以村治保会成员为主体的“劝和组”,“劝和组”在村支两委的领导和警务室民警的指导下,负责“合约”的监督和执行,采取谁家有矛盾纠纷,劝和组人员就到谁家去吃“和气饭”,唱“和气歌”,挂“和气匾”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