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能中毒?这些喝水误区你中了几条?

大健康事业部 | 2025-04-21 09:38

在干燥的日子里,不少人习惯通过大量饮水缓解口渴。但是,过度摄入水分可能引发“水中毒”。

所谓“水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水分远超代谢能力,导致体液失衡的病理状态。当过量液体进入体内,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骤降,水分渗透至细胞内引发肿胀,可能损害器官功能。

健康人群的肾脏能高效调节水盐平衡,偶尔多喝水通常不会引发严重问题。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患者,过量饮水会加重脏器负担,甚至诱发危急症状。

普通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量为1.5-1.7升,高温或运动后可适当增加,但总量不宜超过3升。

水中毒的症状与应对措施

“水中毒”早期表现为头晕、乏力、心跳加速等,易被误认为疲劳。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抽搐、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轻度症状可通过暂停饮水、促进排尿缓解;重症患者则需紧急就医,通过补钠等措施恢复电解质平衡。

水分的摄入不仅来源于饮水。日常饮食中的果蔬、汤羹等可提供约20%的水分。若偏好高盐、油炸类食物,则需额外补充水分。建议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避免口渴时“报复性豪饮”,以免加重胃肠及肾脏负担。

运动补水有讲究

运动后大量出汗时,人体不仅流失水分,钠、钾等电解质也随之减少。此时饮用淡盐水能有效补充电解质,避免细胞脱水。相反,冰水虽能短暂解渴,却会刺激血管收缩,引发胃肠痉挛或心脑血管意外,尤其不适合中老年人群。

此外,部分年轻人将果汁、碳酸饮料作为主要水源,部分中老年人偏好浓茶,这些饮水习惯均不科学。含糖饮料易导致代谢紊乱,浓茶中的咖啡因则可能加剧脱水。建议以白开水为主,适量搭配淡茶或柠檬水,既健康又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