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丨7月26日14:00,《原创贵州》走进“神秘的面孔”贵州戏剧面具展,领略神秘的面具文化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 2020-07-25 08:28

近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承办的“神秘的面孔·贵州戏剧面具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戏剧传承发展和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及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举办的,展览时间将持续到8月10日。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地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中、西还是非洲,面具的群落性存在,都对世界文化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面具是古代中国戏剧和欧洲戏剧表演的重要道具。黄金四目的方相氏和戴面而舞的兰陵王,宫廷祭祀、民间冲傩还愿、驱邪纳吉等仪式里往往夹着娱人之戏剧形式与内容,至今仍然保留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假面喜剧则逐渐成为中世纪以来欧洲一个重要的剧种,时下美洲节庆中的假面游行和奥地利山区的“波其顿”舞蹈,都是欧洲面具古老遗风的现代留存。

现有戏剧面具保存数量最大,品种类型最多,研究较为深入的是西南地区的贵州省。贵州的戏剧面具遍及全省几乎所有区县,汉、苗、彝、布依、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按照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和功能用途,主要分为四类,即黔北、黔东、黔南地区的傩戏、阳戏面具;黔中一带的地戏面具;黔西北彝族撮泰吉面具。

此次“神秘的面孔——贵州戏剧面具展”展出的各类面具,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集珍藏。感谢为收藏、管理这些戏剧面具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奔波与辛劳。此次展出能增进人们对贵州面具戏和戏剧面具的了解,进而促进它的传承与传播。

7月26日(周日)14:00,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海玲、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主任吴太祥走进《原创贵州》,带大家一起领略神秘的面具文化。


曹海玲

曹海玲,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副院长。

主要作品有黔剧《天渠》、话剧《出山!》、舞剧《蝴蝶妈妈》、音乐剧《血丹砂》、话剧《青春百分百》《在睡着的地方醒来》《燃烧的河》、大型神话剧《黄果树瀑布传奇》、广播连续剧《真理的味道》《西湖歌·湄江谣》等舞台艺术作品20多部。作品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文化贡献奖”,中国经纪演出剧目金奖,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全国木偶剧“金狮奖”银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专业文艺奖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个人荣获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佳编剧奖”。

出版专著《曹海玲戏剧作品集》、新编史剧《亚鲁王传奇》。


吴太祥

吴太祥,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音乐舞蹈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首届多彩贵州山歌民谣大赛评委。

参与完成国家级艺术学课题多项,主持完成部、省级艺术学课题多项。研究方向:艺术史论/艺术人类学。


7月26日(周日)14:00,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海玲、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主任吴太祥走进《原创贵州》,带大家一起领略神秘的面具文化。

请锁频FM91.6贵州音乐广播,下载“动静APP”在线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