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不止羊肉粉,这里的辣椒交易名气更大!
虾子中国辣椒城
国内辣椒市场有句话:“中国辣椒,虾子定价。”意思是说,只要虾子的辣椒定价产生波动,全国辣椒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虾子羊肉粉闻名贵州
虾子是一个地名(虾子羊肉粉吃过吧?就是这个虾子),位于贵州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一个小镇。虾子虽小,却容纳着目前全国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辣椒城。
走进虾子的中国辣椒城交易市场,空气中弥漫的浓浓辣味就立马进入鼻腔,辣椒堆成了一座座红艳艳的小山包,稠迭连绵,颇为壮观。这些辣椒组成的“小山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于毗邻的印度、缅甸等国家,表面看似都是红艳艳的,实则各有千秋,品种多达数千种,每个品种的辣度、香味、品质、色泽等各不一样,价格也大不一样。全国各地的辣椒以虾子为一个轴心,在这里汇集中转,又流向国内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并出口到海外十多个国家。
走在“辣山”之间,连平日里最嗜辣的人也抵挡不住这呛鼻的辣味,不住地咳嗽,但有一群人却常年在一座座“辣山”中穿梭自如,那便是活跃的辣椒经纪人。每天,成吨的辣椒从他们手中经过,还有另一些人也无惧空气中的辣味,他们是当地及附近的椒农,在他们肩上,那些用来装辣椒的麻布口袋一个个都鼓鼓的,旺季一天能卖两三千块,捧出一把辣椒,都满是珍爱的表情。在整体的秩序井然中,夹杂着打包和数钱时的愉快,演绎着滚烫的火热生活。
种辣椒、收辣椒、吃辣椒、晒辣椒、加工辣椒、卖辣椒,对在虾子从事辣椒生产和交易的人们来说,辣椒,是暖胃驱寒的食物,是美妙不可言的调味品,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
虾子辣椒
如今,人们口中所说的“虾子辣椒”一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虾子本地种植生产的辣椒,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虾子辣椒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虾子辣椒个小且又香又辣,但产量少,要吃到正宗的虾子本地产辣椒并不容易;另一个是指虾子辣椒专业批发市场集散交易的辣椒,这个交易体量就很巨大了。
遵义种辣椒的地方很多,但虾子辣椒的独特性体现在“市场交易”上。虾子当地种植辣椒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个素有“经商歇旅、陆路码头”之称的集镇,早在清朝初年,当地农民的辣椒种植业就开始从自给转向商品了。1957年,遵义县(当时虾子镇属遵义县管辖)就建立了出口小辣椒的生产基地。可见,虾子辣椒很早就被赋予了商品经济属性,这种属性在历史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尽管有过间断,但对生活孜孜以求的老百姓却从未将辣椒抛弃和遗忘。几百年来,他们与辣椒相依相生,共同在这方水土上传承,生生不息。
随着改革开放,辣椒被纳入第三类农副产品,允许市场自由买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浸润下,又得益于326国道穿境而过,虾子镇上那些头脑机灵的椒农和辣椒贩子,不再将辣椒卖给供销社,而是依靠着车来车往的326国道做起辣椒生意来。这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就这样成了虾子最早的辣椒交易市场。
1992年,当地工商部门为了规范管理,修建了虾子镇的第一个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很快,市场涌入了许许多多的辣椒贩子,在短短数年内体量不断增长,虾子辣椒的影响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到1999年,旧的市场已经不能再满足需要,于是政府再次新修了占地2.4万亩的辣椒交易专业市场,市场集聚效应非常强大,交易额持续翻番。2002年,虾子辣椒市场年交易量已达8万吨左右,交易额达12亿左右,被正式命名为“农业部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至此,虾子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称为“中国辣椒城”“中国辣椒之都”,2005年,外国辣椒开始进入虾子交易市场。
虾子中国辣椒城
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修建了总占地约636亩、建筑面积约为25.3万平方米的中国辣椒城,能满足75万吨辣椒交易量,56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物流规划年吞吐量120万吨,布局了鲜椒市场、检验检疫区、交易中心、电商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及综合配套区等,有上万人从事辣椒交易、仓储和运输工作。虾子镇自2016年起连续承办了三届辣博会,“中国辣椒城”誉满全国,实至名归。
虾子镇逐步形成集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辣椒全产业链闭环,打造世界级辣椒交易加工基地。
四百多年前,一粒粒辣椒种子沿着崎岖的古商道进入了虾子,然后开花结果,再也没有离开过。今天,沐浴着市场经济的雨露,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虾子辣椒从种植以自足,到零星售卖以糊口,再到海量批发以致富,终于走到了“中国辣椒、虾子定价、买卖全球”的地位。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宣传贵州乡村振兴!
《声音贵州》主播
《声音贵州》动静版 每周二、四更新;
《声音贵州》广播版 每天14:00首播,17: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