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纳凉

中新网 | 2020-08-11 17:50

“亲水”是现代人避暑的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有许多夏趣活动,消解暑意。

  夏趣纳凉活动

  “亲水”是现代人避暑的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有许多夏趣活动,消解暑意。

  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代顾禄《清嘉录》谈及“乘风凉”:“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记录,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唐代刘禹锡喜欢在亲水之处纳凉,他写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宋代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可见,对古人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都是纳凉好去处。

  “大暑赏荷”也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古人喜爱大自然,夏日尤其乐于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明代李时珍说,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不可小视。除了垂钓,人们喜爱的夏趣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古人还有一项雅趣就是读书消夏。“书千卷,文百家。坐苍苔,度长夏。”“南窗梦断意索莫,床头书卷空纵横。”从这些诗句中可见,那时的人们常用读书静心和安神,缓解夏日燥热。

  古代的“冰箱”是怎样的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盛冰降温的大型容器——冰鉴,还有贮藏冰块的冰窖。这些器具都和现代冰箱一样有制冷效果。

  古代并没有制冰手段,用到的冰都取自大自然。古人在冬天采集大量冰块,贮藏在冰窖中。冰窖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古人常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以作纳凉使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所以古人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3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诗经》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入冰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冰窖。因为冰块的采集与贮藏成本太高,在古代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大多是达官贵人。

  北京故宫也建有“冰窖”。如今故宫开辟出的餐饮休息区不在少数,但独独火了“冰窖”,作库房所用的“冰窖”也是故宫少见的半地下的建筑,这里冬暖夏凉,人在里面待着非常舒适。由于冰窖所处的自然环境宜人,这一块区域有许多绿树,吸引了鸟儿来筑巢,也成为故宫猫经常出没的地方。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简易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这样的“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老百姓同样很难享受。不过,古代百姓一般常在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屋里放竹床竹凳,床头安放石床或瓷枕等纳凉。

 ■记者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