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以家之名》|可是美食,何尝不是一种爱……@时光烟火中

第674夜|陪伴曲《牵挂你的人是我》
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回家团圆,对许多在外的打工人都是件很重要的事儿。大家之间寒暄的话语由往年的“你什么时候回家?”也变成了“你今年回家吗?”
我平时很少想起家,但是在这个节点,不由得重新思考起家的意义。
家,是父母的牵挂
“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把你的被子拿出来晒晒。”这是母亲电话里经常提起的话语。我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待上几天,但母亲还是隔三差五会把我的被子拿出来晒晒,随时等着我的归来。
曾经看过一个动画短片《家的记忆》。
早上父母接到女儿今天要回家的电话后高兴不已。
为了迎接女儿回家,他们开始各自忙碌。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和别人打电话时还不忘炫耀女儿今天要回家。饭菜做好摆上桌后,两个人坐在沙发上,面带笑容,静静地等待着女儿。
是不是许多父母都像这样,在知道孩子要回家的消息后,欢欣雀跃的心情难以掩饰。
父母的爱,是等待,是牵挂。
我们渐渐长大,回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忙着工作、忙着恋爱、忙着玩耍,却常常忘了陪着最牵挂我们、最需要我们陪伴的父母。
子女与父母,终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他们往往默默地关心我们,却总难以对我们说出口 “我想你了,你回家看看吧”。
过年如果可以回家,就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打打杂,唠唠嗑。如果不能回家,就买点礼物,打个视频电话,告诉他们,你也很想他们。
家,是熟悉的味道
今年我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老家。想到要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个城市过年,心里有点失落。
在老家的父母得知消息后,怕我过年一个人没法好好吃饭,便早早的给我邮寄过来一大堆好吃的——腊肠、炸鱼、炸肉、辣椒酱和炸豆腐还有饺子馅,因为家人一定要我在过年的时候吃自家的饺子。
知道我不怎么会做饭,收到快递后妈妈特意视频教我如何和面、包饺子,如何处理半成品的菜肴。看着满满当当的冰箱,感受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有人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可是美食,何尝不是一种爱。
四时之景在不断变幻,走过太多路程,看过太多风景,只有记忆里家的味道是不变的。或许是父亲桌案前忙碌的身影,或许是母亲厨房里辛劳的背影,或许是饭桌上的闲话家常,都是我们记忆里关于家最深的惦念。
人在异乡,胃在故乡。
家是朱自清笔下和爸爸一起吃火锅的味道;
家是汪曾祺笔下故乡让人感到幸福的鸭蛋的味道;
家是冰心笔下母亲那碗热闹的红糟肉的味道。
当味道勾起记忆中的味蕾,家是我们一辈子的馋,是我们记忆中最美丽的存在,是心底最温暖的港湾。
家,是安定的心灵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不管身处在何方,心灵安定即为家。
表妹是一名急诊科护士,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核酸采集、危重病人抢救以及静脉输液等工作。
她今年选择留守在医院值班。姑父姑母得知消息后,很支持表妹的决定。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叮嘱表妹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表妹说,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是急诊科最忙的时候,即使回到家里她也不能放心这里的工作。
过年在医院值班挺好的,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和父母一起过年,但是医院也是她的第二个家,患者也是她的家人,和他们在一起过年更让自己心安。患者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问候,一张微笑的脸庞都让她更坚定留下来的信念。
患者的关怀,父母的体谅,内心的坚守,都让她觉得无比心安。像表妹一样过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不在少数,他们都为了大家暂时放下小家,因为大家更需要他们。
家不只是我们休憩的港湾,也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的地方。即使只有微薄之力,在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拼尽全力,义无反顾。
或许远在他乡不能和亲人团聚,但是只要心在一起,就是团圆。和家人打打电话,聊聊家长里短,尝一尝家乡的味道,等到春暖花开时,便是相聚团圆日。
祝福每个人,无论你回家与否,都能感受到新年的快乐。
人民日报刊选
ID:shubaowenzhai|作者:阿月儿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apll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