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绣娘文化公司,探秘指尖经济如何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网络媒体基层行活动第三站来到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而这家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也让参加活动的媒体们切实感受到了“锦绣计划”是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富民产业,并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指尖传奇”。

作为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白午厂厂长王晓会介绍:“自2013年“锦绣计划”实施以来,企业依托政策支持,将非遗手工技艺转化为致富产业。”通过系统培训,我们培养了3000多名绣娘,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单创收,真正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如今,该公司已在全省建立开办33家乡村工坊、6个生产中心,形成“公司+基地+绣娘”的产业链条。带动3300余名绣娘灵活就业,管理与设计干部110余名,固定工人260余名,灵活就业绣娘3300余名。并与贵州省内多数设计类高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迄今已开办四个 “贵州绣娘”订单班,培养兼具设计能力与传统功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方式不仅让产品远销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阿联酋等多个国家,更让非遗技艺焕发时代生命力。

正如王晓会在采访中所说:“锦绣计划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与积极的市场化推广,成功地将“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它不仅保护和传承了宝贵的民族文化,更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妇女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并且通过锦绣计划的帮助,进行项目的培训,不仅培养了很多个绣娘,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