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许镇站、皂角铺站,好“港”!

西南铁路 | 2023-06-18 16:43

在宝成铁路四川段,相隔仅30余公里的黄许镇站和皂角铺站分别坐落在德阳市、绵阳市两大经济重镇。这两座历经沧桑的铁路货站,如今已是川内重要的国际货物进出门户。

“这‘一镇一铺’,就像是德阳、绵阳对外开放的一对翅膀,成为两市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绵阳车务段货装科副科长魏勇介绍说。

“以前这两个站主要负责煤炭、粮食和大宗原料运输,而现在运输高附加值商品、‘四川造’机械装备,所用的车辆从敞车变为集装箱,发出的列车也从‘慢火车’变成快运班列。”魏勇感慨地说。宝成铁路在不同的时代肩负着不同的使命,而黄许镇和皂角铺两个车站,也因全新的使命而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黄许镇地处成德绵经济带枢纽德阳主城区以北,距市区仅8公里。由于发货、取货都要出主城区,加之产业结构转型,黄许镇站曾一度陷入发展瓶颈。2018年4月26日,中欧班列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镇站正式开通运营,曾经商贾云集的“古蜀翘楚”之地迎来了新机。

“以前这片是农田,一说要在城郊乡野建一座国际铁路物流港,不少人觉得是‘天方夜谭’。”黄许镇站副站长徐光忠回忆说。如今,“提档升级”后的黄许镇站已成为内陆城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生动缩影。

“作为德阳近郊的第一大镇,黄许镇配套德阳重装产业,车站到发货物也一度以煤炭、钢材等工业原料为主,为东方电气、二重、龙蟒、美丰等本地企业服务。”该站货运值班主任蒋伟告诉记者,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建成投用前,车站每年到发货物总量为30万吨左右。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新的国际铁路物流港开通运营,黄许镇以“港镇一体”发展思路为引领,紧抓铁路货场拓建契机,实现了“工业小镇”向“现代物流枢纽”的完美蜕变。车站每年到发量及运输收入也随之稳步递增,2022年到发货物总量增至229.2万吨,运输收入高达13061.5万元;2021年7月16日开行班列以来,累计班列收入约10070万元。

放眼中欧班列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镇站,进出园区的货车络绎不绝,中欧班列日夜穿梭,一台台龙门吊不停地吊装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越来越多“德阳造”产品搭乘中欧班列(绵阳)从这里出发,前往俄罗斯、德国、荷兰、波兰、哈萨克斯坦……

随着保税区建设的筹备工作开始推进,2022年1月,德阳第一家保税仓落户中欧班列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随后,北大荒、海川石化、德源中铁物流、德阳清洁汽车产业等物流园聚集于此,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园区共同开启了专属于黄许镇的物流产业新纪元。

跟黄许镇站一样,皂角铺站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赋予的“风口”,主动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潮流之中。“尽管只是宝成铁路上的四等小站,绵阳主城区西南部及安县、北川、三台、罗江等周边区县的物资基本都在皂角铺站到发,10年前车站年到发量就高达100万吨。”该站装卸主任梁鸿介绍说。

作为“元老级”职工,梁鸿见证了该站一点一滴的变化。“当年车站有20多名职工,货运专业仅9人。最忙的时候,地方电话、铁路电话、手机会同时响,能有时间吃上一口热饭都谢天谢地。”

“我们以前的办公区就在一楼左边两间。”顺着梁鸿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幢两层的旧楼房。“虽然破破烂烂,但看着还是很亲切。”他说。2021年12月1日,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全新的装卸设备和宽敞的作业环境不仅完全满足运输生产需求,也让职工的心里美滋滋的。

据梁鸿回忆,车站原先的作业条件较为艰苦,办公区面积仅有几平方米,没有货运大厅,货场道路状况也不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如今,职工不仅能在宽敞亮堂的办公室工作,还能在食堂吃上新鲜的热菜热饭,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梁鸿的语气中透露着满足感。

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占地面积1392亩,新建仓库1.5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350万吨,现已成为绵阳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所依托的一个重要铁路货运集散点。

据统计,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自运营起至今年6月,累计到达整车货物81万吨、集装箱货物113万吨。自去年6月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已发出72列3960车,成为绵阳车务段管内中欧班列日均发送量最大的“明星车站”。

近年来,绵阳车务段大力发挥“一镇一铺”两个车站的货物集散作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本土企业切实享受到‘家门口发货’的便利,助力更多‘德阳造’‘绵阳造’商品走向世界。”魏勇说。

有着相似的定位、相似的轨迹,宝成铁路上的“一镇一铺”交相辉映,在一趟趟中欧班列和鸣的笛声中,见证着彼此最“港”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