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在线》 | 从“打工妹”到“创业者”,杨美有话说

综合广播 | 2020-08-06 15:14

展现女性风采,记录时代故事。欢迎收听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的《巾帼在线》节目,我是盼盼。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点有一家“兴美宏杨”民族服饰加工厂,企业的创办人叫杨美,是一位特殊的“新市民”。今天的节目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巾帼在线:杨美

巾帼在线:杨美

00:00 / -

盼盼:杨美你好!

杨美:盼盼你好,贵州综合广播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盼盼:您的民族服饰加工厂为何取名“兴美宏杨”?

杨美:我是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搬迁户,在政府的移民夜校就业培训后,才有了创业机会。首先,“兴”是希望能兴旺、兴顺;“美”,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我的名字叫杨美,二是希望有个美好的未来;“宏”是宏图、宏伟的宏;“杨”是杨美的杨,希望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盼盼:2016年以前您在上海打工月薪已有5000多元,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回乡创业?

杨美:虽然在外面打工的工资不低,但是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我家里老人和小孩得不到更好的照顾和辅导,第二是受文化限制,在外面打工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给予我这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去展现我们少数民族本土的民族文化优势。

盼盼: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你们家从凯哨村搬到了凯里市城区的安置点,这次搬家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杨美:那肯定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从五个方面来讲:我老家原来住的是木房子,喝水要自己去挑,去哪里都是走路,主要是靠种田种地生活;生活、赶集不方便,买东西要走两三个小时,一星期只能去购物一次;教育方面,小孩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现在我家搬迁了,住上了砖房,水直接到房间里,出门就有公交车,楼下就有超市和农贸市场,孩子的学校就在旁边。

盼盼:2018年7月,您的制衣厂在安置点开业。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制衣厂能够生产工装、白大褂、民族服饰等10多种产品。疫情期间,厂里生产受到哪些影响?您是如何度过难关的?

杨美:因为全民抗疫,学校、工商、医院所有的订单都停下来了,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受到了一定限制。感谢我们移民局党组书记张荣和杭州来的罗振局长、我们州市妇联,提供了杭州的手工产业给我们进行战略合作。妇联还及时地联系了医院,给我们厂找来了手术服、白大褂订单。所以疫情期间,我们也正常上班。

盼盼:现在,您的制衣厂已经带动多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妇女就业?对未来你有什么愿景吗?

杨美:现在我们公司有96名员工,其中48 位是45至70岁没有文化的妇女,她们是我们的订单式员工。2018年,我走出来了;2019年,我熬过来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也挺过来了。我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对我们兴美宏杨制衣厂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希望能带动更多搬迁点妇女创业、就业,让大家有一个好收入的安稳工作,过上小康生活。

播出日期:每周四
播出时间:8:25——8:30
播出频率:FM94.6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收听渠道:FM94.6、学习强国、动静APP、蜻蜓FM、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