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做完了吗?”这句话貌似关心,实则别有用心
父母的高频问句:作业做完了吗?
看到孩子不在做作业,很多父母一不小心脱口而出就是这句话:
“作业做完了吗?”
回想一下,你的日常是不是这个样子?
乍一听,这是一句关心孩子学习的话,正确到无可辩驳。
细一品,这句话里有太多的别有用心。
有时候是精准的打击,
有时候是严丝合缝的检查、拒绝,
有时候是不容辩解的命令、要求,
有时候是含沙射影的批评……
暂不列举具体情景,光看接下来的剧情就能略知一二。
如果孩子说“做完了”,父母就会这样说:
“去多看会儿书吧。”
“复习、预习都做了吗?”
“做完了就没事啦?”
如果孩子说没做完,父母则更是理直气壮:
“那还不赶紧做!”
听了哪一句话,孩子保证都会安静地离开。
这样的情景不陌生吧
情景1
那天,老公拿着手机在看频,儿子一边喊着“爸爸”,一边走过来,老公抬头脱口而出:作业做完了吗?
我看到这一幕,不惊失笑,问老公:恐怕你还没从手机里缓过神来吧,就能如此无缝对接地关心孩子的作业?
不用他回答,我知道他这句话,是希望孩子不要来打扰自己,希望把孩子推开。
情景2
某天,外甥和我视频聊天,聊了几句之后,我脱口而出:你作业做完了吗?
外甥听后说:“好吧,不聊了。”
我貌似怕影响他写作业而关心他,其实是不知该聊点啥,又不好意思挂线。
于是绕着弯儿用这个问题来结束对话。
情景N……
有时候,孩子正待着,无所事事的样子,有时孩子在玩游戏,有时孩子吊儿郎当不正经,父母看着觉得不对劲,都会甩出百搭问句:“作业做完了吗?”
关心孩子怎么这么难?
父母为什么不问:
“你笑眯眯的,有什么开心事儿呢?”
“哦,看你表情严肃,碰到什么问题了?”
“游戏赢了没?对手厉不厉害?”
因为大人心里往往装满了自己的江湖,当然,江湖再拥挤,也要带上孩子的作业。于是,可以拿出来跟孩子随时沟通的只有“作业做完了没”。
关心作业当然没错,但只关心作业就不对了
作业的正当性毋庸置疑。
但是父母把这个正当性用到如此极致的程度,会不会伤害作业,伤害孩子,伤害亲子关系呢?
在咨询中,我常看到亲子间的对话,三句不离作业。
诸如作业有没有完成,作业有没有交,作业有没有出错。
又或者这样的感慨:
你的作业啊,一看全会,一做全错!
你的作业啊,连最基本的这几个字都不能写好看,我都没心情关心对错!
……
听他们的对话,我感觉孩子就像一个作业机器,作业以外,诸如开不开心,害怕什么,担心什么,惦记什么,渴望什么,关心什么……都不重要,都入不了父母的法眼。
但是,世界就是这么公平。父母只关心孩子的作业,孩子也不会关心父母。
咨询中也常听父母抱怨孩子不关心自己的冷暖,不体谅自己的辛苦,不跟自己说心里话,或者说孩子冷漠,说孩子只会要钱,说孩子没有学习动力,不积极上进,说孩子让自己操碎了心……
我的导师胡玉顺老师曾说:家庭教育就是酿酒,自己一点一滴的酿,不管最后酿成的是苦酒还是美酒,都得自己一口一口喝下去。
当时听着没有特殊的感受,看过很多家庭的事实后,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妙意。
“作业做完了吗”这句话,如果表达的不是关心。
那可能是一个屏障,隔开自己和孩子,
可能是一个拒绝,拒绝和孩子的亲近,
可能是一个命令,命令孩子停下手中的事……
可是,事实是,
我们关心孩子,孩子才会关心作业。
我们关心孩子,孩子才会关心我们。
不能问“作业做完了吗”?不是。
在问作业之前我们先扪心自问(注意:一定是扪心自问):我真的是在关心孩子吗?
如果是,那就大胆地问。
如果不是,那就先关心孩子本身,然后再问。
如果你真心关心孩子,那就关心他:
今天天的心情怎么样?
他希望参加什么活动?
他喜欢跟谁在一起?
他跟你在一起的时候,能不能畅所欲言?
他为什么开心,为什么难过?
……
如果你想看到孩子,那就请看到他:
为什么而心满意足、平静而强大?
为什么而垂头丧气、老气横秋?
为什么而两眼放光、欣喜若狂?
……
如果你真的关心了孩子,作业,孩子自己会关心的。
如果你真的关心了孩子,父母,孩子自然也是会关心的。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