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一)

文体旅事业部 | 2023-04-26 22:31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代,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苗族鼓藏节

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是黔东南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书

水族是我国少有的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存使用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体系——水书。

水书,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

水书的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既有类似甲骨文、金文的汉字,也有众多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段落表义的图画文字。其字数少(仅数百字)、文字符号体系独特,文本不能独立表达意义,而要依靠有师承关系的水书先生,即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祭师”。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2006年,水书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年

侗年是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


  侗年作为侗家人的传统民族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青年妇女为中心,展示歌舞、服饰、游方。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苗歌大赛、踩鼓、跳芦笙、银饰服装走秀和“游方”等活动。
苗族姊妹节也被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