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孩子高考679分 父亲:家庭教育不能太功利
导读:高考的准备是考生十年磨一剑,高考放榜后的志愿填报是每个考生家庭都要共同参与的过程。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支持贯穿着孩子成长的一生,就好比父母的成长赛道平行于孩子成长的赛道,他们步调一致,他们相互守望。
7月29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教育》栏目采访了贵州省文科省考679分的余佳依及其父亲余德军。
通过了解,考生余佳依已确定将就读于北京大学。在这次的采访中余德军简单分享了其教育理念,也让我们对考生余佳依多了一分了解。
余佳依近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功利】
在余德军的分享中记者了解到,在确定专业的时候,余佳依与父母共同商量了自己的专业方向,父母也结合自己的阅历给了孩子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但在志愿的最终选择上,父母依旧尊重余佳依的意见,以她的兴趣与爱好出发,给予了自己的支持。志愿填报那天,是余佳依独自去填报的。
父亲余德军谈到,他们从小就刻意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其独立性格的培养多于追求分数。余德军坦言“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理,但是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思想,而不是过多的关注他的成绩,他的名次。”他提到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孩子的品质,而不是功利地去在乎成绩,这才是教育孩子应有的根基。
【“内紧外松”的管理模式】
“不能时常关注她的成绩”。记者通过余德军在采访中的过程中发现,余佳依是一个内心沉着的孩子。父亲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即使我家小孩考了第一名她也不会第一时间和你分享,如果你问她成绩,她则会问你,你怎么比我还关注我的成绩呀。”这样看似是一个不希望家长把过多注意力放在自己分数上的孩子,却凭借着不断进步的自我内驱力带着她跨过试卷上的各种题型,完成了人生大考。
余德军说,他们的教育更多是采取“内紧外松”的管理模式。因为孩子住校的原因,他们平时的交流都是围绕着余佳依的生活展开,做她生活上的强大后盾。父母的“你睡得还习惯吗?”“身体好吗?”“和同学相处的怎么样?”代替了“你复习的怎么样啊?”“你这次月考考了第几名啊?”,通过父亲这样的分享,记者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较大自由交流空间的家庭,对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也潜藏在这个家庭的一言一行里。父亲余德军说,学校本就是最适合学习的环境,有老师们的帮助和讲授,在学习上他们也不用担心什么,而因为孩子性格上的内敛,所以关注余佳依的生活反倒成为了他们的重心所在。余佳依与学校王老师合影
【学习最大的意义是性格上的自我弥补】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余佳依选择了社会学的专业。父亲余德军表示他也很赞同这个专业,不仅是因为这样一个学科门类本就站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是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他更认同的是这门学科对一个人自我素质和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且相信这是一门能通过学习更好地感知时代脉搏、感知生活和了解自己的一门学科,能够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记者在言语间能感受到,余德军对孩子独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是他最为认同的教育模式。正如他所言,学习最大的意义是弥补性格上的缺陷从而做到自我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好的家庭的教育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也许在喧嚣的“成功学”面前,家庭更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将教育润物细无声般地种进孩子的心田,这样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才没有迷失掉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