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模式和回归商品属性是稳定楼市的“双引擎”

21财经 | 2023-11-17 14:44

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70个城市新房和二手住房价格指数跌幅扩大。新房方面,10月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4%,连续5个月下跌,跌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在新房销售环比回升的支撑下,9月份价格指数跌幅一度保持稳定,但10月再次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个月表现相对稳定的一线城市,10月份房价指数跌幅更明显。新房方面,10月份一线城市环比下跌0.3%,而9月份环比变化为0;二手房方面,10月份一线城市环比下跌0.8%,为9月份止跌反弹后再次明显下跌。原因上看,国庆假期8天出游人数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直接影响商品房交易量,这是价格指数下调的主因。

另一方面,8月底以来"认房不认贷"为主的纾困新政下,购房需求在9月份释放充分,当月全国新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47%,对10月份销售量也造成一定冲击。另外,今年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量一直在走低,开发商纷纷启动折扣促销,10月份"一口价"、折扣价房源明显增加,也导致价格走低。

针对房地产新形势,特别是需求端纾困效应减弱的情况,政策主动应对,比如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在新的政策架构下,已有包括重庆、厦门、南京等16城宣布取消土地限价,日前推出土拍的深圳,也取消了土地限价。

取消土地限价,对于购房需求比较集中,特别是改善型需求集中的一二线热点城市中心区来说,有较为积极的效果。近两年,热点城市中心区改善型需求崛起,但住宅用地供应偏少。特别是,土地和住房价格实施联动限制,不仅使得开发商拿地积极性较低,控价格和控成本也导致新房产品品质难以保障,制约了住房消费升级需求,价格信号的作用也受到抑制。

取消土地价格限制,不仅能借助产品品质提升来满足改善型需求,还有助于中心区新房价格稳定,带动全市住房价格稳定。近日,厦门市退出了中心区(岛内)住房限购政策,这也是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的重要信号,后续预计其他热点城市也会跟进。其实,对于热点城市中心区的不动产,很多社会资金有长期看好和持有的动力。

热点城市中心区退出限购,能为商品房市场释放增量购买力。同时,非限购区域可以实施较低的按揭贷款首付成数。比如,厦门明确岛内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25%,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5%,这也有利于降低中心区购房门槛。另外,近期北京、广州等热点城市陆续启动公积金贷款"认房不认贷",对降低刚需和换房需求门槛及成本也有积极意义。

当然,需求端纾困的边际效应确实在减弱。因此,近期国家推进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步伐在加快。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在权威访谈时指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要拼的是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谁能为群众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谁就会有发展。

因此,在需求端极力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稳定商品房市场体量,避免大起大落的同时,打造新发展模式以稳定行业和市场,已成为长效机制和上下的共识。新模式的理念就是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供给"好房子",机制就是"人、房、地、钱"联动,抓手就是"三大工程",即实施好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逻辑是,深入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配租型和配售型的住房保障新体系,建立"保障+市场"的供需平衡的新模式,让供应匹配需求,并全面降低住房需求的门槛和成本,实现围绕居住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需求牵引供给,最终实现行业供给和需求高位平衡。

具体来说,分类实施城中村改造,并与住房保障相结合,通过多渠道筹建配租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年轻人、新市民和外来人口均等化分享城市公共服务、融入城市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配售型的保障性住房,解决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户籍无房"夹心层"等群体拥有产权住房的需求。总之,要壮大配租和配售结合的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和占比。

由此,保障性住房的短板得以补上,新的供给体系就能匹配当前住房需求的主体,这也将真正构建"先租后买""先小后大"的住房消费和产权拥有阶梯,促进住房消费良性循环,建立行业和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由此,房地产市场将获得新的均衡,商品住房价格也将在持续下探后获得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