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贵州为何成为几代西迁人生命轨迹的转折?《西迁壮歌》第五集带你一看究竟
11月28日晚,纪录片《西迁壮歌》第五集《风华永续》在CCTV-9如期热播。本集聚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校、文澜阁《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等西迁贵州的壮阔历程。面对日军侵略,以竺可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秉持坚定信念,扛起文化抗战的重任。这场文化西迁不仅在战火中守护了中国文化血脉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前行。

一份绵延八十载的深情,冲破岁月藩篱,始终坚守如初,历久弥坚。
1944年秋,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扭转战局,他们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并沿黔桂铁路直逼贵州独山。敌势猖獗,贵州震动。

独山这座地处黔桂交界的小城,是两广地区通往贵州乃至整个大西南的咽喉要道。1944年11月,战火无情蔓延,日军攻占独山后,在这场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中,日军暴行肆虐,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弓久惨案”。都山县城几乎被付之一炬,化为废墟。

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与黔南独山县直线距离不过150公里,可谓近在咫尺。
尽管前路依旧生死难料,文物的守护者却从未忘却践行一生的诺言。

带着使命与期望的故宫文物作别贵州,再次踏上迢迢征途。然而新的庇护之地又在何方。

因为战火的威胁,藏身于贵阳鹿冲关地母洞中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也在风声鹤唳的战乱中匆匆踏上紧急转移的艰难征程。

日军进犯黔南之际,各大高校也开始紧急迁移。大夏大学火速从贵阳迁往赤水,以文昌宫为校本部重新扎根办学。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由桂林迁至贵州榕江,借当地部分会馆及公房作临时校舍,得以复课。

然而暗夜终将被驱散。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迎来胜利的曙光。

1945年10月10日,华北侵略日军的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举行。漂泊各地的故宫人得知消息纷纷携文物回归。两年后的南京朝天宫内,当最后一方封印被揭开时,所有客居贵州安顺的文物都安然无恙,数万件文物无一遗失。

同样历经战火洗礼的《四库全书》,于1946年7月5日安然返杭。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曾在贵州地母洞中避乱的典籍,在历经8年11个月的辗转迁徙之后,依旧完好如初。
这是竺可桢校长最后一次来子弹库校长办公室的日子,此后,他也将挥别贵州踏上归途。让竺可桢欣慰的是,浙大在湄潭办学7年,已成长为一个拥有7个学院、28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离开前夕,师生们不约而同来到熟悉的湄江边,心中涌起的是别离的笙歌。
七载春秋,早已沉淀为一份浓酽的情谊。遵义各界也举行盛大欢送会,以最真挚的方式表达心愿。

而在赤水,时任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向着深情送别的赤水人民深深鞠了一躬。
随着《四库全书》、故宫文物和各大高校顺利回归,这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也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东归返杭的欢庆中却有人悄然选择留下,用毕生续写着与贵州的西迁情谊。
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000多粒刺梨种子也随船开启太空育种。而刺梨价值的发现归功于贵州籍农学家,时任浙江大学教授罗登义。他在浙大东归之际,毅然选择留在家乡贵州。

这枚曾藏于深山的珍果,从山野樊篱走向广阔天地,成为黔地经济版图上耀眼的坐标。
在黔贵高原的蜿蜒脉络里,共同的文化记忆,让千里之外的贵州成为几代西迁人生命轨迹的转折,和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烽火中的离别从来不是终点。西迁文教力量曾经播撒的文明火种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在贵州期间,大夏大学为当地师范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回迁上海之前,其教育学院并入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这也是贵州省第一所培养中学师资及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的大学,即今日贵州师范大学前身。2000余亩花溪校区则并入贵州大学,成为今天贵州大学东校区的重要基石。

茅以升等创办平越历史上第一所高中。2018年,这所学校正式挂牌成为西南交通大学附属福泉中学。
湘雅医学院在贵阳修建的湘雅村,作为特殊文化符号保留至今,成为贵阳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疾病防治手册,更是贵州公共卫生生动的启蒙史。这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校地情缘,无论在何种时空里都被人们以同样滚烫的心意深情铭记。

时光流转,浙大师生在湄潭播撒的茶叶种子如今已助力湄潭崛起为中国名茶之乡。正是这永不磨灭的鲜活记忆,穿越岁月长河,见证了八十载时光年轮。

谁也不曾想到,当国立广西大学1944年迁校时将足球运动带入贵州榕江,80年后的榕江,竟从边远小城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不曾想到 ,武汉测候所在古老的庙宇里,开启战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问天之路。

2025年3月7日,湄潭文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竺可桢校长庆祝第135个诞辰。首次公开播放的珍贵原声,让浙大的年轻学子们萌发了打造竺可桢校长数字人的构想,他们希望以这种别致的方式将浙大与贵州双向奔赴的情缘,因烽火而缔结的情谊,在数字时代得以绵长温润,流转不息。

2020年10月10日,浙江省图书馆将一套珍贵的影印版《四库全书》赠送给贵州省图书馆。这次捐赠,让贵州与这部文化瑰宝再续前缘,也让贵州学者多年来渴望拥有一套完整誊本的夙愿得以实现。

时隔80年后,2025年4月,故宫文物重访故地贵州安顺。
烽火硝烟中,西迁的文脉与守护的力量,共同镌刻着民族存亡之际赓续文化的光辉轨迹。那些辗转的器物与行囊,装载的不仅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根脉的执着坚守,在危难中勇毅前行的家国担当。

驻足历史坐标回望,那些熔铸于战火的和平信念,沉淀于宫阙的文明基因正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永恒闪耀。

更多精彩内容
锁定CCTV-9
11月26日-28日
每晚22:04
纪录片《西迁壮歌》
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