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贵州|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的精彩点评①
12月16日,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研讨会暨第二季发布会在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被节目中精美的画面和朴实的故事所打动,纷纷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
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贵州卫视联合举办此次专题研讨会和发布会,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一站,贵州》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社会的多彩景观和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获得了很多的奖项。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很感动,一是被其朴实的群众所感动,有在山腰追逐理想的致富带头人——侗族有牛哥,有在山顶挑战信念的扁带勇士——胡记恩,在山谷享受幸福的长寿老人。二是被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所感动,黔东南的梯田,高碑湖的一线天,石阡的施场温泉。三是被其中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突出的向上向善的经典话语所感动——“庄稼年年种,连连长,不会总是倒霉。只要我们往前走,没有人能拦得住我们。没有永远不垮的行业,只有永远奋斗的人,只有你觉得你能行,你一定能行。”
方勇表示,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强大,展示了我们中华文明的豁达和开明。整个纪录片以文化赋能,通过小故事讲述中国精神,展示贵州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得该片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马盛德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这一站,贵州》(第一季)节目里,我看到了贵州文化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和生态的发展。在大的主题背景下,用小视角、小故事和真实的情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这些年整体传播高大上的东西比较多,中国文化的宣传传统历来都是大主题、大制作、大宏伟的旋律。但是文化如果一直站在太高大上的角度往往容易空,因为文化到每个人的身边,它是一个真实的感情。
贵州的文化丰富多样显示了这方土地的人的聪明才智,见证了创造力,这使我对贵州有非常好的一个印象。但外界来关注的时候,哪个最能体现贵州文化的特色?这需要我们找准传播角度的基准点。这些年贵州的发展在西部地区也是走在前列,尤其是交通,万桥飞架这种词在数量上在全国最多的,如果讲交通事业的发达,贵州是一个缩影,遇到河就架桥,遇到山就打隧道,显示了贵州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贵州现代化的发展比较典型。其次就是生态的发展,生态保护在世界上很有影响,贵州近几年的生态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马盛德认为,《这一站,贵州》有着鲜明的贵州文化特色,在推动地域文化传播时,要找准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内容,选择大众层面最广为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在认识遗产、打造或是传播地域文化时,需要考量如何在众多的文化思想当中去选择文化遗产,如何使其更多地契合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