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闻好“好好聊天”:运动心理学(下)

2021-12-03 18:11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多一度听见,多一度温暖

【好好聊天】

本期话题:运动心理学(下)

对于最顶尖的运动员来说,赛场上除了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心理的博弈。运动员能够放下重负减少压力,集中精神在比赛,调整到最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心理学家也在此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运动员手握奖牌的时刻,我们赞扬他们的技术,敬佩他们拼搏,但也不应忘记在他们背后提供巨大支持的心理团队。

南方:保持运动,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闻好:热爱运动,心态积极,活出生命的质量
刘钰让孩子爱上运动,将会终身受益

 

本期聊天者:刘钰   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刘钰,吉林省抚松县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苏彦捷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心理学系工作。

2018年2月,作为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心理专家组组长参与奥运会。2018年4月,被聘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心理专家。

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为国家赛艇队首席心理专家,国家击剑队科研专家组组长、心理专家,以及国家体操队、国家自行车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心理专家。

 

人人都知道,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但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理。热爱运动的人,只知道运动能解压,能让人愉悦,却不知道我们感觉欣快的真正原因是:运动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这个结论有着坚实的神经科学的理论依据。

运动平衡大脑

神经元分支间的连接点是突触。突触之间并不真正触碰,神经学家所说的“连接”,是指建立一种联系。神经元工作的机制是:电信号沿着轴突传导到突触,在突触这儿神经递质携带化学信号穿过突触间隙,与另一端神经元树突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就此打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通道,并将这种信号转化为电流。

大脑中约80%的信号是由两种神经递质传送出去的:谷氨酸盐和γ-氨基丁酸。前者刺激神经冲动,后者抑制冲动。它们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一起调节大脑的活动。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运动让大脑成长

神经递质执行信息传递,调节大脑平衡,而另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则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自身的基本结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它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1995年,卡尔·科特曼在一个为期4年的关于老化的研究中发现,那些认知功能衰退极小的人呈现出三点共同因素:教育、自我效能感和运动。当时前两个因素对大脑的影响人所共知,只有运动让人费解。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测量BDNF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他斥巨资设计了实验设备:不锈钢转轮。好在,参与实验的老鼠非常喜欢这个运动器材,一晚上能跑几公里。解剖结果表明,跑得越多的老鼠,大脑内的BDNF水平就越高。

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神经元的数量是恒定的,只能被消耗,不能新生。但是当科学引入先进的成像仪器后发现,用来监测癌症扩散的染色剂,居然出现在晚期患者的海马体中。这也就是说,神经元像其他身体细胞一样,在分裂生长。而实验证明运动会诱发这种“神经新生”。

科学家发现,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也就是说,体育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原料,而课堂上的学习则促使新生的神经细胞连接到神经网络中。

运动让大脑知道,焦虑是一种认知错误

2004年,南密西西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被试者仅仅在两周内进行6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焦虑症状就大为减轻。其中的原理是:当我们在运动背景下增加心率和呼吸时,我们知道这些生理信号只是运动的产物,是可控、安全且有益的,因而不会引发焦虑。这样我们就逐渐适应并喜欢上身体被激发起来的感觉。

在生理上,运动会降低肌肉的静息张力,并增加血清素和抑制神经冲动的γ-氨基丁酸的释放,由此中断传向大脑的焦虑循环。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有一种叫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广受欢迎,它对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静镇作用。很多古典音乐家在演出前会选择服用它,以避免紧张出汗和肌肉僵硬。运动的作用和这种药物如出一辙,而且你自己就能生产。

跑赢恐惧

焦虑就是恐惧。焦虑症如此难以治疗的原因是,恐惧的记忆一旦被建立,那个特别的通路就驻扎在大脑中了,鲜明得远远超过它实际的样子。想要扑灭焦虑,就要建立新的记忆,并且不断强化,逐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把触发器和典型的反应断开。科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为重新归因。运动是重新归因最简易的方法。运动会引发类似于焦虑的生理性症状,当你把它和由自己发起的这种可控行为关联起来,崭新的记忆会逐步形成,取代恐惧的记忆。

除此之外,运动还通过分散注意力、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大脑资源、提高恢复能力来跑赢焦虑。

每个人在遇到焦虑时的最初反应,都是本能地逃避。但只要能行动起来,你就会发现世界比想象中更安全。如果害怕,不妨为自己找些运动的伙伴。

当然,这些建议主要针对一般性焦虑问题。对于深陷焦虑病症的病人,作者从来没有主张运动和药物二选一,运动只是药物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循序渐进的运动配方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那最好从行走开始。每天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步行1小时,如果还有力气聊天,就可以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在中等强度的慢跑中,人们拆除身体中的某些东西,然后又重新组装,使它们更加牢固强壮。而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进入全面的应激状态,此时代谢从有氧变成无氧,肌肉直接利用储存于肌肉的肌酸和葡萄糖,所以人会感觉到刺痛。但此时,脑垂体会分泌被称为“青春之泉”的人体生长素。它不仅能平衡大脑内的神经递质,还促进生长因子的成长,让活动、能量和学习协调一致。不过,这一切都要求你必须有牢固的有氧运动基础。

最佳的运动计划是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结合,它们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相互之间是互补的。瑜伽、舞蹈、太极拳、网球,这些活动的训练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最初,你会有点尴尬和手足无措,但当连接小脑、基底核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回路活跃起来后,你的动作会越来越精准。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回路的效率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动作的创造性。

【好好聊天】和你聊:运动心理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