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千年镇远古风新韵两相宜
黔东南州镇远县地处贵州东南部,历来为“黔东重镇”,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镇远作为交通要道,船运商贾十分发达。如今,浑然一体的山水城,夹带着水上贸易的繁华旧梦,与流光溢彩的城市夜生活,在镇远华丽交织。中秋假期《直击旅游》,一起走进镇远古城,感受千年历史风貌遗存与现代生活的奇妙碰撞,看明月如何照古今?
㵲阳河与十二码头
“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是对镇远古城最贴切的描述。古城被群山环抱,悠悠㵲阳河穿城而过,将镇远天然地分成两半,一半府城,一半卫城。
禹门码头
来到镇远古城,很多游客都会从禹门码头登船,沿着S型蜿蜒曲折的㵲阳河游览两岸风光。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禹门码头可是以前进京赶考的学子们登船的地方。古城内,还有冲子口码头、米码头、天后宫码头等十多个码头。这些码头曾经极其繁华,商贸往来十分频繁,承担着通江达海的作用。
“听老人们说,镇远在古代十分繁华,㵲阳河上帆船如犁,码头人声鼎沸。”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老船员杨水用十多岁就跟着父亲和很多老师傅跑船,他说,现在自己在古城开游船,带领四面八方的游客了解镇远的码头文化、船运历史,感觉非常自豪。
㵲阳河上的老船员 杨水用
镇远八大会馆
明清时期的镇远,是湘楚入滇黔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通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水陆运输网四通八达。两湖、两广、江浙等地的客商辗转行船,在此登岸做买卖。云南、四川的马帮,也必在此报关后,货物才能上船运往沿海等地。南来北往的生意人,说着各种腔调的语言,云集镇远,他们以商帮为基础团聚乡人从事商业活动,逐渐形成了“八大会馆”。
“镇远的八大会馆分别是秦晋会馆、江南会馆、两粤会馆、两湖会馆、贵州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四川会馆。先辈们把家乡的文化习俗、经商理念都带到了镇远,多元文化汇集促进了镇远的经济发展,到清康熙年间镇远成为西南一大都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兴明介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刘兴明
而在岁月的洪流中,镇远八大会馆现存仅万寿宫、仁寿宫的江西会馆,以及福建会馆的天后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吴寿军表示,文物部门已经对会馆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后续还将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利用,再现会馆的历史渊源、商业文化、历史文化等,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物管理局局长 吴寿军
多元文化宝库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镇远相互渗透、交融,也激发出别样的生活意蕴。古巷道、古民居等200多处古迹,犹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古城的各个角落。
陕西游客孟先生说,走进镇远古城,看到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有宁静致远的感受。而游览青龙洞等景点,又品味到镇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唐华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华介绍,今年,他们将当地神话传说“龙神嫁妹”做成了游演项目,目前还在策划打造以镇远镖局为题材的沉浸式演出,希望通过不断的挖掘、提炼、拓展,展现镇远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了文物古迹,沉淀了几百年的技艺也在传承人手中薪火相传,不断散发新的生命力。
镇远地方美食
镇远地方美食
镇远李氏糕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李珍
“听我爷爷说,我们的太祖曾在宫廷当御厨,战乱以后来到贵州,他的糕点制作技艺传到我已经是第六代。”镇远李氏糕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珍说,今年,她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创新了道菜风味月饼,中秋节前,总的月饼订单已经达到300万元。
中秋假期,作为5A级景区的镇远古城又热闹起来,今年前8月,这里优美的景色、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到600多万游客前来打卡。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古城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丰富的历史底蕴赋予镇远独特的个性、魅力。而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赋能,为镇远旅游“圈”出了品质,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触及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