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人物志|张爱玲——成全这般的小团圆
张爱玲,华丽独特的传奇经历,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故事……
张爱玲,不好描述,不是因为其人怎样,而是她的文笔好得过于奢侈,她的故事传奇得世间独一份,这让任何试图描述和评价她的人,都显得不自量力。
她是少有的仅凭金句集锦就可以出一大堆书的中国作家。她的一生,也像是被传言和传奇串起来的一件珍珠衫。然而,金句越多的作家,被误读也越多。
作为鲸落的张爱玲,她从海上来,也自成一片海,滋养了很多新鲜可爱的人。即使亦舒这种铁粉转黑,反叛也是张爱玲式的——往前推半个世纪,张爱玲对老迈的同行同样不以为然。
和长线作业的同行比,金句式作家更容易少年成名,既快乐又痛快。隐患就是,窥得出人生的门道,编几句俏皮话的能力,并不等同于求生的本领,甚至还成反比例。
在晚年,张爱玲多次推崇“平淡而近自然”的写作风格。这固然与她的实际状况有关,她的健康和财力都不足以支撑酣畅自赏的写作,更重要的恐怕是,年轻时斩钉截铁的确信,她已所剩不多。
晚年的张爱玲,并未获得这个世界足够的尊重和馈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她独自蜷缩在没有光的所在,装点着世人的窗和梦。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英国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黄逸梵很思念女儿,想见见张爱玲,被她拒绝。
一个解释是,张爱玲当时买不起从美国到英国的机票。还有个说法是,张爱玲对母亲缺乏感情,因此不去看。总之,这份母女情,都没够得上一张机票。
母亲去世后,遗产都留给了张爱玲。那是几箱古董,据说改善了张爱玲的生活。而黄逸梵生前是个不成功的画家,靠变卖家族的古董求生。和妻子黄逸梵一样,张志沂也只能靠祖上的遗产过活。
亲情在童年缺席或渎职的人,很容易不再把亲情视为刚需。冷漠的另一面,往往是疼痛。
张爱玲一生都没有走出冷漠和疼痛。在她生命最后几年,辗转于异国的出租屋里,她会面壁枯坐,似是独语,又像是在跟另一个世界的母亲对话。
她的友人和读者都认为,她最终原谅了母亲,也在祈求母亲的原谅。——她们对彼此,都太狠过。
留洋学画的黄逸梵,跟徐悲鸿蒋碧薇夫妇都是熟人。带着祖传的古董,踮起被缠过足的小脚,她试图做一个中国式的娜拉。
跟母亲比,张爱玲的出走要稳得多。时移世易,因缘际会,大时代的罅隙里,她靠一支笔撑开更广远的世界。
萧红、丁玲、关露、苏青……每个人轨迹不同,却都是那一代中国女人生活的极致。
她们睁开眼看到的世界不同,笔下呈现的万物自然不会一样。如何看她们,各凭好恶即可,要争高低,就是误会一场。
她曾低到尘埃里,然低到尘埃里的东西,都很容易被踩进烂泥里。
命运戏弄,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受创的人,就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被重创。无论爱情还是亲情,不及格的永远是同一群人。
加缪《局外人》里,对母亲去世毫无痛感的主人公,对女人也一定不会太好。张爱玲的小说里,举目都是这样的人。她的求静好求安稳,到头来都是跟时间挣扎罢了。
张爱玲写尽人心,却所托非人。幸福,往往是由更幸运的人定义。有些人不需要做错什么,就可以很不幸福。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很少有活得容易的。男人的难,也被她写到了骨子里,以至于现在耳熟能详: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张家曾住过的上海常德公寓,一切都已过去,还残存的一些,也即将过去。这一世的安稳找不到,寄望于下一代也是枉然。张爱玲做起母亲,又能比黄逸梵好多少?这个猜想不会有什么好答案。
以常人的视角看,她这一生实苦。可是,她的内心真的也这样认为吗?不能搭一座桥去她的心里瞧一瞧,只能透过她的故事揣测:她觉得这样活着并未有不好,她执念、她决绝;她爽快、她坦荡,她世人无法企及的随性、彻悟不过是用了孤独去成全。
——小可
文本参考:《人物》——她被很多人爱,又与她有什么相干?作者:孙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