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商论道】让兴农更兴隆
立经济潮头 谋贵州发展 论贵商之道
贵州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贵商论道》
贵州经济广播FM98.9播出时间:
每周三、五 10:00-11:00 首播
每周六、日 10:00-11:00 重播
“精神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这是兴农中学校长蒲邦顺的人生信条,也被他贯穿于教育扶贫实践中。由蒲校长创立的兴农中学已走过28个年头,无数贫困农村学子从这里走出贫苦,放飞希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兴农”成为这所学校执秉的信念。兴农二十八载如何乘风前行?教育扶贫如何更好落地?本土教育如何提升自信?《贵商论道·让兴农更兴隆》寻找答案!
【节目主持】
贵州经济广播主持人 思苇(左一)
贵州公共频道《百姓关注》主持人 建冲(右一)
【特邀嘉宾】
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校长助理 于淼(右二)
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初中部校长 杜泽华(左二)
问:1993年,兴农中学在狭窄的农家小院里开办,那个时候还不能算作一个学校,只是一个补习班,当时蒲校长建立补习班的初衷是什么?
于淼:上世纪90年代,贵州的广大农村还比较穷,蒲校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他想创办一所农民上得起的学校,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发现蕴藏在农村的人才,因此召集了几个热爱教育事业、有所作为的教师,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问:为什么会取名“兴农”?
于淼:蒲校长是农民家庭出身,给学校取名“兴农”是希望能够兴旺发达农村教育事业。
问:兴农补习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学费收取方式,并且延续至了现在的兴农中学,是什么?
于淼:蒲校长说过:“我们教好书,你们养好猪。”那时候很多农村学子家里很穷,读书变成了一种奢望,因此为了让有梦想的孩子都能走进课堂,兴农允许农家学子用粮食、蔬菜或者猪肉抵学费,或者给贫困孩子减免学费。
问:第二年,兴农中学租用并改造企业闲置厂房作为教学楼,开始招收初中新生,从补习班到正式招收新生,以当时的兴农的师资体量来说,如何抗住这份压力?
杜泽华:人的精神引领可以超越并抗衡现实世界的困苦,兴农中学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积累到今天,其辛苦劳累可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教育奋斗的情怀和精神。“精神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蒲校长用执着的信念和奋斗精神鼓舞着老师共同打拼,用厂房改造教学楼,校长永远苦在第一、冲在首位,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他的凝聚力让大家扛住压力。
2021年6月8日,蒲邦顺校长为兴农中学高考考生送行
问: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更多农村孩子渴望进入高等学府。1996年,蒲邦顺产生了创办民办高中的想法,他开始向全省每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于淼:他愿意资助农村品学兼优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从2012年至今,统计下来,我们在教育扶贫这块儿优惠的学费,减免了近一个亿。
杜泽华:各地很多读不起书的学子,得到这个信息,都来到兴农中学上学,通过学习,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问:免除学费、生活费,可以用粮食抵扣学费……兴农中学既是一所民办学校,也是一家需要盈利的企业,这样做不担心不赚钱吗?
杜泽华:兴农自办学之初便一直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贫富相济,优差相帮”的办学理念。其中“优差相帮”是通过品学兼优的学生带动“双差”的中等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而“贫富相济”则是对品学兼优的“榜样”和“表率”学生不收或少收学费,对“双差”学生按教育成本决定收费标准原则,根据“差”的等级和家庭经济状况收取学费,以此来实现资源互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问: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主体,兴农中学如何吸纳好的教师?如何留住他们?
于淼:为吸纳、留住优质教师,学校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教师优化组合、薪酬优化分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还通过各种培训、展示、技能大赛、评先评优等活动,不断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
问:初入兴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杜泽华:我是2005年5月进入兴农中学的,刚进兴农中学,我最大的感受是蒲校长的前瞻性和老师的敬业精神。我进兴农中学,刚赶上兴农中学评上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当时,很多公办名校都还没有评示范性高中的意识,而蒲校长却敏锐地认识到评示范性高中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前瞻性让人佩服。此外,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抢时间课外辅导、晚上住在学生宿舍、周末和留在学校的学生一起包饺子、煮火锅,真的是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问:作为一所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如何平衡“商人”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杜泽华:学校的中心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负责人的主业是办好学校。平衡之术在于术和道,“术”上用好商业的眼光和头脑去从市场上发掘好的方向和方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竞争力,“道”上坚决的初心不改、情系教育,这是无论何时都不会更改的内核精神,只要信念在内核在,平衡就是一种可控的艺术。
问:2013年,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兴农中学调研时的指示精神,蒲校长前往黔南州独山县开展扶贫式办学。落后地区想要提升教育质量,蒲校长去了独山后是怎么做的?
于淼:兴农中学到独山办学之前,教育之困是独山县的切肤之痛。2012年,独山县中考成绩前100名学生中就有76人,前500名就有280人到州府、省城读高中,县域高中教育陷入困境。教师工作积极性受挫,百姓对独山教育失望悲观。
2013年5月,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兴农中学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接到黔南州独山县领导发出“接手一所公办学校,办成兴农中学分校”的邀请,面对与自己同根同种的农村孩子,蒲校长心存恻隐,“我们的眼中,不能只有明前茶!”蒲校长打了个比方,如果尖子生是“明前茶”,那么更多的中等生就是“夏秋茶”,“好好炒制和加工,夏秋茶一样有着不输于明前茶的身价和市场!”
二十余年办学历程,贵阳市兴农中学所推行的“优差相帮”的中等生办学策略,就是在炒制“夏秋茶”,这一办学理念早已被实践所证明,而这恰是独山县破解县域高中教育瓶颈之所需。
不忘初心担使命,犹向独山寄深情。回眸兴农创业史,改革开放浪潮中勇立涛头,西部大开发中迎潮搏击,岁月浸润,兴农人未曾辜负时代赋予的机遇。当脱贫攻坚战打响,感恩时代馈赠的热忱,两个字用以概括——反哺。与独山县领导推心置腹座谈,同山里孩子渴望知识的双眼对望,贵阳市兴农中学决意迈开“二次创业”步伐:接受合作邀请,同独山县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独山县迅速为这一合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胆创新——明确学校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民办学校,由贵阳市兴农中学领办,享有人事、财务、招生等办学自主权。出地、出房、出设备,在双方合作中,独山县看似是“得不偿失”的一方,但在独山县副县长熊杰看来,“我们用固定资产,吸引来优质教育资源,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值的!”
揣着一本“扶贫账”,独山用固定资产,帮助兴农中学降低运行成本,校舍、设备产权归政府,学生学费仅为纯民办的贵阳市兴农中学1/6左右,大多数学生可以进得去、读得起。
“凭空”接手一所公办学校,还有政府给出的专项政策“保驾护航”,双方合作中,贵阳市兴农中学,看似“赚了个大发”,却甘之如饴地担当义务奉献者,托举大山未来。领办独山兴农,所有办学收入,我们都花在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八年办学,贵阳兴农不但从未向独山分校收取一分经济利益,反而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
蒲邦顺校长参加独山县兴农中学高三学生成人礼
问:扶贫先扶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靠得住的“兴农经验”如何树立榜样?
杜泽华:在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中,贵阳市兴农中学果敢决绝,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颗灵魂感动另一颗灵魂。交卷脱贫攻坚,推进“四新”“四化”独山县深化教育改革蹄疾步稳,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石,重塑县域高中发展格局,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园”,誓要走出了一条适合经济转型、城镇化推进的教育之路。
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于独山而言,教育更是全县人民群众最关心、能够获得最大幸福感、能够承载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最大民生工程。独山县党委、政府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尽最大努力、集全部力量,谋实招、重实干、创实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培育教育品牌、服务县域经济,办好独山特色的、文化多元的、社会需要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书写新时代独山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遵道而行,行至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蒲校长说“扶贫先扶智,兴农人将牢记嘱托,凭磐石之志,在教育阵地担当作为,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中再树新功!”历史告诉现在,也告诉未来,可以肯定的是,从把握教育空间到升华教育理想,从筚路蓝缕到薪火相传,独山已然成为贵州县域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新时代呼唤更多贵州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探路者。只要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笃行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斗志,以及靠得住的“兴农经验”,就一定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让教育民生惠泽千家万户。
问:名校聚集,教育内卷的当下,如何提升本土教育的自信?
杜泽华:学校要想走得更远,除了关注课程和教学,还应该关注这背后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一定要把战略资源,人力财物都流向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去。现在我们也会倾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艺术体育、领导力、公益精神以及个性特长培养。
问:蒲校长获得了非常多教育领域的殊荣,比如像“贵州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等,这么多的荣誉中,蒲校长最喜欢哪个?
于淼:蒲校长已古稀之年,外界的赞誉在他的心中其实都不如那一句“蒲校长”的称谓来得亲切。初心不改、情系教育,在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这些都是蒲校长内在的标尺,已经重于任何荣誉。
问:从创立之初只有36名学生,到如今167个教学班、8821名学生、902名教职员工,28年的时间,是什么支撑兴农人一路走来?
杜泽华:就像蒲校长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知教育对于贫困家庭的意义,兴农中学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要做改革开放的贡献者,有这么多敢于担当的领导,有这么多质朴可爱的学生,岂能不办?”我想风雨兼程28载,从蒲校长身上蔓延到兴农人身上的执着、坚韧让大家一路携手向前,这是责任更是荣光。
问:下一个28年,兴农的目标是什么?
于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依法办学,把兴农中学办成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民办学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首音频链接收听。
领军贵州崛起,共话贵商风云。
FM98.9贵州经济广播《贵商论道》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