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长征路上向“新”行·四川泸定:红色热土上的民宿群

遵义发布 | 2024-12-16 15:19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在地球上留下了壮丽的红色飘带。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遵义融媒传媒集团陆续推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专题采访报道《长征路上向“新”行》,记者循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今天,记者带你走进红色热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

从泸定县城出发,沿着大渡河逆流而行,经过一个岔路口,去往岚安乡的盘山公路,紧贴在大山上。车子在狭窄的公路上缓慢行驶,海拔不断爬升。打开车窗俯瞰,万丈悬崖下方,河流奔腾不息。

行驶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在平均海拔2280米的“马鞍形”大山坳里,良田千顷、阡陌纵横、土地平旷、屋舍朴拙。

岚安乡到了。

岚安乡又名“昂州”,是一个藏族聚居的乡镇,全乡仅有四个村,人口2000多人。

这里红色文化富集。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右路纵队在这里与国民党军和川军进行了七次激战,共有607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

为纪念这场壮烈的战役,传承红军长征精神,泸定县政府于2012年10月修建了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底长宽均为6.07米,是为纪念英勇牺牲的607名战士。高度为22.8米,是岚安乡的海拔高度。

今年79岁高龄的黄能贵,曾经是岚安乡广播站站长。多年来,他坚持调查取证、收集文物、记录史实,只为留下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

黄能贵说,当年,红军和敌人在这里展开了激烈战斗,由于伤员众多,红军选择了一处邻近水渠的地点建立临时医院。在条件极为艰苦、医务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当地妇女积极投身救治工作,成为军民融合的一段佳话。2012年7月,红军医院被纳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岚安乡还是甘孜地区第一个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红军在此驻军53天,苏维埃政权存在了49天。2012年苏维埃政府遗址选为四川省第7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年过去了,岚安人珍惜鱼水深情,继承红色基因,激发发展活力。昔日波澜壮阔的藏族古寨,凭借着地理、气候优势,做好乡村旅游,实现了山乡巨变。

行走于岚安,公路干净整洁,小溪流水潺潺。夹道两旁,一座座藏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远山绿树掩映,杜鹃花若隐若现。

90后的许运义是广东人,2023年5月,经朋友介绍,到访大山深处的岚安。

一天清晨,许运义独自一人站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远方,云海聚散,变化多端。阳光渐亮,远处的雪山开始显现出来。随着阳光划破云层,一刹那间,雪山金光四射,壮丽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自此,许运义深深地爱上了岚安。

同月,他两次到访岚安。没有过多的犹豫,他就下定决心要在岚安开民宿。“想把家安在这里。”

8月份,他租下当地一栋民房,面积有280多平米。

“每年租金7500元,一下子签了20年。”许运义拿出100多万元积蓄,用心地对民房进行了改造。

短短半年的时间,他从一个游客,转变为岚安乡的新居民,当上了“米粒家民宿”的老板。

此前,许运义学的是雕塑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经营一家艺术品公司。现在,他将艺术空间也拓展到了岚安。民宿里,随处可见他自己设计的木质、金属艺术作品。

“既是摆设,也是商品,我想让这个民宿看起来不一样。”许运义说。

目前,“米粒家民宿”已经改造完成,国庆节期间试营业,8个藏族风格的客房天天满员,可谓一房难求。明年春天,这里就将正式营业。

“岚安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是避暑的世外桃源。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也是小众旅游的好地方。”许运义说,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山水风景和红色文化结合,给了游客双重体验。

如今,小小的岚安乡,在方圆两三公里内,开了28家民宿,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开的。

“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红军攀援的铁索,跨越时代经历风雨。泸定桥见证了泸定的历史,铸就了泸定的精神,也促进了泸定的发展。泸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红色热土上的红色传承、文旅融合新故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