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的商洛为什么既流行秦腔也流行汉剧?丨 声音里的中国

央视新闻 | 2022-07-27 16:06

一段曲调悠扬的汉剧《空城计》,正在陕西商洛山阳县漫川关古镇的鸳鸯戏楼上演。戏曲中的百转千回、跌宕起伏,诉说不尽这个千年古镇曾经经历过的滚滚硝烟。在这个被称作“朝秦暮楚”之地的古镇,战火早已远去,秦楚大军频繁交战留下的印记却世世代代留存至今。秦腔和汉剧分隔南北戏台,演员轮番竞技的精彩,深深烙进蔡正明的记忆。

漫川关古镇的鸳鸯双戏楼

蔡正明:漫川每天都是两场戏,白天演汉戏,晚上演一场秦腔。汉戏表现力最强的是三国戏嘛,常演的《空城计》。秦腔他们也唱这个,它的唱腔各方面比较粗犷,唱的韵味儿都不一样。

观众们在双戏楼前驻足

蔡正明是土生土长的漫川关人,退休前是山阳县剧团的演员,从儿时起,他就习惯了这种“朝秦暮楚”的生活。为什么在一个地方会有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戏楼并存?南腔和北调又怎么会同时在这里产生?民俗文化专家周宗奇感慨,鸳鸯戏楼如漫川关的文化一样,杂糅南北风俗,融汇了秦楚之美。

漫川古镇是曾经的水旱码头

周宗奇:我们漫川这个地方古时候是秦楚的交界,现在是陕西和湖北的交界,同时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一个过渡地带。咱们北方有秦腔,湖北武汉人则听汉剧,我们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南北文化相合的这样一个戏楼,这就叫南腔北调了,您方唱罢我登场。

周宗奇给游客讲述古镇历史

漫川关古镇身居陕西的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北迎秦晋、南连吴楚的商贸重镇,南人与北客带着各自家乡的腔调与特产在这里经商。商贾云集,方言交织,久而久之,也让漫川话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比汉口多了一些阳刚,又比长安少去几分英武。

周宗奇(中)正在给游客讲述漫川关古镇的历史

周宗奇:我们说话好像轻言细语的,漫川(人)说话比较委婉。早晨起来,山阳人问:关中口音“吃饭没有?”(答)“我没吃,这么早你都吃了?”

漫川古镇的街道上铺设着介绍漫川方言的石板

小学生合唱汉剧《汉腔神韵醉丰阳》:春红夏绿,冬白秋黄,丹青水墨,淋漓挥洒,唱不完丰阳的美景,描不完的丰阳美景,丰阳的美景唱不完。

秦街楚街,融为一体

古镇里青石板铺就的明清老街,上街叫秦街,下街叫楚街,举目所见,皆是千年的沧桑,没人能分清哪块砖曾是秦,哪片瓦属于楚。秦楚争霸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漫川关的秦风楚韵却依旧醇厚。千年古镇北枕秦岭,南依汉水,在无尽的乡愁中延续着恬淡绵长的悠悠岁月。

历经沧桑的武昌馆见证着古镇变迁

漫川大调《古渡泛舟》:贤呐良的女娃子是女贤良,贤呐良的女娃子你请端详,一要学天上的龙和凤……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冯会玲 黄立新 刘涛 魏雪莹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