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山海之约 ——大型民族管弦乐“山海狂想”的审美之韵
2024年12月31日晚,贵州省民族乐团、贵州省花灯剧院携他们的全新作品“山海狂想”大型民族管弦乐亮相贵州省北京路大剧院,以全新的乐章为“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交出了答卷,也用悦心的音符开启了新年的篇章。这场名为“时代交响——山海狂想”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共分为7个乐章:《黔峰·前锋》《苍山如海》《梵净·云海》《花之海》《绿之海》《歌之海》《山海深情》,以贵州民族音乐为背景,用一种丰富、多元又极具现代性的表达,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山高为峰,海深有意”的音乐世界。时而有琵琶的浅吟,时而有唢呐的高亢,时而是竹笛的“轻诉”,时而是笙的妙响。音乐中有山的壮美,有海的辽阔,既将贵州的地理风情、民族音乐全面展示,又“山海一家亲”表达了贵州与沿海城市的深厚情谊,用心用情的艺术自然会获得欣赏。
一部全新创作的民族交响乐作品,要获得接受并不容易,对旋律和节奏的陌生感、理解和共鸣的距离感,这些都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度。好的作品既需要主创人员具有对音乐理解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对时代文化的领悟和表达力。唯有如此,其叙事、其逻辑、其讲述才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通俗一点说,观众才会喜欢,才会愿意走进剧场。民族交响乐要想走进人心,需要寻找音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山海狂想》通过其丰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探寻山海之间人类情感的共鸣,当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山之豪迈和海之深邃时,会将自己的感情与之相对应,即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奋发的精神油然而生。这种共鸣不仅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如第二乐章《苍山如海》中,以毛泽东诗词“沧海如海,残阳如血”为意境,用激昂的旋律展示了奋发不屈的磅礴力量,击中人心。此外,在情感共鸣中,还需要获得文化认同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海狂想》以贵州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背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当观众听到不同民族的旋律时,会从中寻找到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不仅增强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尊重,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海狂想》在贵州首演,获得本土观众的认可,本身就在于其文化背景的认同和亲切感,但若只是自己本土观众观看而无法获得更大范围的期待,那就失去创作的本意。所以,最后一个乐章《山海深情》的升华,从贵州迈向了全国,熟悉的旋律融入其中,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才有可能实现。再次,音乐还具有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当听众听到大型民族管弦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与音乐相关的场景、人物和事件。这些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还让人们在音乐中找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如第四乐章《花之海》中,极富音色形象对比的琵琶与唢呐,审美意蕴立显,人们仿佛走入百花之中,获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审美愉悦。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强调“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华美学之韵。在《山海狂想》中,中和之美也得以充分体现。第三乐章《梵净·云海》以笙与乐队的交互应答,试图寻求实现中华美学的哲学之思;第七乐章《山海深情》则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和谐、平衡与内敛的美感。七个乐章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还是憧憬,都通过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将这些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民族交响之音,由人心感而生。而人心之动,又在器乐之间。或许这才是沉思后的动听,感物后的心悦。伴随这一曲《山海狂想》赴一场山海之约,“山峥嵘,水泓澄”,人生之境亦然!
作者:李晶 系贵州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