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饮食有什么讲究?贵州人是如何过立秋的? “微凉喜到立秋时”线上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办
在清越的琵琶声中,又或悠悠的箫声里,品几首有关立秋的竹枝词,听专家学者漫谈立秋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8月7日,我们的节气·立秋——微凉喜到立秋时线上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龚德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奇岩,分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秋的历史脉络及民俗演变,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的立秋日习俗。
我们的节气•立秋——微凉喜到立秋时活动现场
立秋后,饮食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活动中,龚德全教授主要讲述了立秋日的历史由来及民俗演变。他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也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代表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所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此以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因此民谚中有“立罢秋,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说法。
龚德全与严奇岩老师分享立秋习俗
“从物候特征来看,由于立秋是夏秋之交的转折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人们一直就很重视这个节气,甚至把它看作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龚教授表示,这一天有许多迎秋的习俗,如周朝时,天子不仅要在立秋的前两天开始斋戒,到了立秋当日还会亲率三公九卿到郊外举行迎秋仪式。
贵州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主持人南方
她表示,立秋的习俗中,“摸秋”(也叫“捞秋”)在全国许多地区和许多民族中均有流传,而且各地摸秋习俗在时间上不仅限于立秋,有的地方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有“摸秋”习俗,如小孩子摸到葱,父母会因“葱”“聪”谐音而认为孩子聪明;摸到瓜果,则认为孩子长大不愁吃喝。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立秋的饮食习俗及养生方法。如始于宋朝的咬秋习俗,到了元代发展为先摸秋再咬秋,而到了清代,咬秋习俗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美食运动,鸡鸭鱼肉、瓜桃梨枣均可啃咬。同时,随着物候的变化,饮食养生也成为立秋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讲究少食辛辣,多吃酸味果蔬。此外,立秋时气温仍高,暑热还未尽消,所以仍需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比如绿豆汤、银耳羹等。
贵州少数民族是这么过立秋节的
严奇岩教授介绍道,如苗族的赶秋,集歌舞、祭祀、体育、娱乐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广泛流传于贵州松桃县、长顺、惠水等地。贵州松桃苗族的赶秋节,则主要在立秋时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芦笙、歌舞等娱乐活动。
活动现场朗诵表演
惠水等地苗族的“赶秋坡”,主要是摆金、鸭寨一带的苗家人赶到秋坡歌场聚会欢度节日。关于“赶秋坡”的地点,清代时设在摆金南面的巴茅冲,由于巴茅冲被开荒种地,“秋坡”就移到距惠水县鸭寨场坝附近,主要活动有跳芦笙舞、唱山歌等。
此外,长顺、紫云等地的布依族人民,也有“赶秋桥”或“赶秋坡”的习俗。每年农历立秋日举行,节期三天。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汇集于当地一些有名的大桥上,如紫云的普卡桥、聂补桥,长顺的营盘桥、消冲桥等,尽情玩耍,并到桥附近的坡地上唱歌、玩乐、谈情说爱。
活动现场竹笛演奏
严教授表示,这些立秋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立秋忌干农活,村民歌舞娱乐,因此俗语有“一年踩秋,十年不收”之说;二是立秋节是“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和“社交娱乐性节日”的综合性节日,不仅是祭祀、庆贺丰收、祈祷生育的节日,也是大型群众性集会,为青年男女恋爱搭建平台;三是以苗族或布依族为主,其他各民族也都参与,体现各民族的团结;四是规模大,成为商品交易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立秋,最早应该是我国中原内地汉族的一个习俗,后影响到周边少数民族。今天汉族过立秋的习俗已消失,但是在很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完整保留了立秋的习俗,成为我们研究立秋节气的活化石,正所谓‘礼失求之野’。”严奇岩说。